-1-第21课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举措是()A.恢复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C.1963年苏联推广玉米种植D.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选C。1963年苏联大规模的开垦荒地以种植玉米,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故选C。赫鲁晓夫废弃了部门管理体制,A项错误;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是积极的经济举措,B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是积极的举措,D项错误。2.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解析:选C。材料反映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故选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时间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这一做法能扩大地方权力,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B项错误;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不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错误。3.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选B。赫鲁晓夫改革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选B。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倡导“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农业成就显著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D项错误。4.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2-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A.新经济政策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故选C。5.阅读下面苏联1966-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工业总产值8.5%7.4%4.4%2.8%农业总产值3.9%2.5%1.7%4.0%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解析:选C。工农业总产值后期增长乏力,表明苏联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故选C。苏联1966-1982年工业产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A项错误;材料是列举的工业和农业产值年均增长比例,而非工业和农业产值的变动情况,B项错误;综合国力下降缺乏详细的数据资料,D项错误。6.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未见成效解析:选D。A项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发生在1991年,B项发生在1953-1964年,时间不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未见成效,故选D项。7.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3-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解析:选C。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8.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故选C。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解析(1)据材料一“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等信-4-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2)据材料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实行私有化”“《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3)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几个角度回答。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