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B、D三项结论。2.(2019·安徽蚌埠二模)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实行并未“克服”察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并未改变,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3.(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到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2-并没有影响到各个时期石窟佛像的风格,A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B项错误;历史上各地区石窟的营造,大多是在大大小小政权的支持或默许下完成的,C项错误。4.(2019·四川4月百校联考)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郡县制遭受挫折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表明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选A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并未瓦解,排除D项。5.(2019·五省六校联考)《洛阳伽蓝记校笺》中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材料表明,北魏时期洛阳城()A.经济功能得到彰显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商业受到严格管理D.形成不同的商业区答案A解析材料中体现出洛阳城的“里”中出现了带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商业行为,故选A项。在北魏洛阳城内除官方划定的“市”之外,“里”内也出现了商品交易行为,但是“里”和“市”依然存在,不能说明坊市制已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故C项错误;“里”中出现了商业行为,并带有一定的区域专业特色,但这时候的“里”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商业区,排除D项。6.(2019·四川南充二模)谱牒编修伴随着宗族的出现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这说明唐朝()A.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B.科举未能改变庶族的政治地位C.门第仍然是选官的唯一依据D.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3-得出唐朝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故选A项。科举制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唐朝时门第并不是选官唯一依据,排除C项;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增强,排除D项。7.(2019·重庆三诊)“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A.门阀士族操纵政权B.中枢执掌受控于皇权C.尚书职责得到规范D.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答案B解析汉代尚书职权显要,魏晋置中书分其职权,南朝时又设门下掌书奏,尚书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一变化说明中枢的执掌是受控于皇权的,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变,并没有反映门阀士族操纵政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地位的下降,而不是职责的规范,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此时尚未形成,时间不符,排除D项。8.(2019·江苏高考)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两人的身份及屡试不中的经历可知,科举制下皇亲国戚、宗室子弟与平民百姓一样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项正确。唐代科举制下选拔人才是看重诗才的,A项错误;唐代时贵族可以通过科举入仕,B项错误;古代社会宗室仍有很多特权,C项错误。9.(2017·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4-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材料中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一致得出唐军战败的事实,故选C项。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排除A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排除B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项。10.(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是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答案B解析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是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曾经出现过分封皇族或官员的情况,但任命的官员有名无实,只有荣誉头衔而无实权,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排除C项;唐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11.(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职权,排除A项;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只是使低品-5-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这样的官员并未得到晋升,排除B项;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项。12.(2019·福建厦门二检)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解析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劾御史举不当者”,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B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项“异变”错误。13.(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朝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14.(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6-答案D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河朔型藩镇依然拥兵自重,威胁中央,中原型、边疆型藩镇“少上供”,对中央权威也有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15.(2019·河北衡水中学二模)阅读以下与唐朝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图示,该图示说明唐朝()A.官僚政治和平民政治兼顾B.政治制度中等级差异缩小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D.中央集权制度日渐体系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使得部分寒门子弟和庶民能够向上流动,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C项。唐代未实行平民政治,排除A项;古代中国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科举制度只能促进不同等级间的流动,并不能缩小等级之间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