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优化提升一、正确评价历史人物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不能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只有史实正确,才能结论正确,否则基本史实不明,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2.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处在阶级社会的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将历史人物还原于其代表的阶级之中所得出的结论,才是全面而有说服力的。3.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置身于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苛求古人。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根据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功过是非给出科学的评价。5.评价历史人物还应该结合其他标准,力求全面、客观、准确。二、轴心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出现剧变的时期,是地球上的人们意识到理性和真理的年代。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世界级哲学家、思想家和精神领袖,他们以各自的智慧思索着善与恶、理性与真理、伦理与生活等人类文明的命题。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人类的精神之花变得五彩缤纷,具有民族特性的、区域特性的文明开始生长,他们构建了人类文明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基石。后世思想家称之为“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比较比较项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唯心主义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质世界值得研究政治思想仁、礼、为政以德理想国;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强调法治归纳六种政体,提出法治优于人治-2-伦理思想中庸伦理学主题:正义“中道”理论教学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创办私学创办阿卡德米学园。重视政治的研究,也重视自然科学创办吕克昂学园,教学方法独具一格;“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真题练]1.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解析(1)根据材料中季札的行为和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信息“吴国”“中原诸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利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回答。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2.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3-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淡泊达观”“天资聪颖”“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对颜回的肯定、统治者的推崇等方面回答。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自选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荀子有著作传世。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解析(1)根据材料“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得出礼法并用;“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得出统一天下;“儒者法先王,隆礼义”得出王道、仁义;“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得出礼义教化人们。(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可知荀子吸收融合了百家思想;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可知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结合荀子统一天下的思想和战国末期统一的趋势,可得出战国末年社会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答案(1)主张:礼法并用,统一天下;施政用“王道”“仁义”;礼义教化人们。(2)特点:对百家思想的融合吸收。成因:战国末年的社会正在一步步地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取各家思想之长,融会贯通。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材料一苏格拉底说:“我屡次在梦里听到一个督促我的声音,叫我做诗,和文艺女神结交。我生怕疏忽了自己的责任,想知道个究竟。我且说说我的梦吧。我过去常做同一个梦。梦是各式各样的,可是说的总是同一句话。它说:‘苏格拉底啊,创作音乐,培育音乐!’我以前呢,以为这是督促我、鼓励我钻研哲学。我生平追随的就是哲学,而哲学是最高尚、最优美的音乐。”——《柏拉图对话集》材料二《苏格拉底之死》(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柏拉图的作品有何特点?(2)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除上述因素外,柏拉图成为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还有哪些有利条件?解析(1)应注意分析材料一对话形式这一特点;(2)要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3)应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受到的良好教育等方面分析有利条件。答案(1)以对话的形式出现。(2)苏格拉底因不能容于雅典新政权恢复的民主政体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他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3)柏拉图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游历各地,广泛考察各地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与各地学者进行广泛接触,为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知识基础。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教育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1)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举出进一步了解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三种途径。-5-解析(1)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的能力,解题时抓住“教育思想”分析归纳,依据材料中“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得出国家主办教育,由“儿童6岁”“16岁毕业后”“17-20岁”等信息可知按照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分校学习”得出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通过学习的内容可知主张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2)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史实辨别的能力,仅仅依据材料无法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因为首先材料单一,孤证不立,其次是所给材料是二手材料,带有主观色彩,了解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请教专家或老师。答案(1)教育思想: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主张全面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答出四点即可)(2)不能。理由:因为材料单一,无法求证(孤证不立);材料为二手资料,且可能带有材料选取者的主观色彩。途径: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或老师。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柏拉图《理想国》材料二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所学可知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第二小问状态,根-6-据材料一“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可知在城邦制度之下公民各司其职,确保城邦有序运转。(2)第一小问特征,材料二“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主张城邦公民应该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通过轮流执政的形式来达成目标;“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说明城邦政治制度必须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将城邦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第二小问差异,材料一“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可知柏拉图认为主张公民之间应有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