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史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儒家思想阐述了“家国一体”观念,但不能推断这一观念是儒家思想促使产生的,故A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出对“公天下”的取代,故B项错误;从“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可知家庭伦理有利于强化政治统治,故C项正确;“家国同构”的分封制下,君主还未实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2019·江西高三一模)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A.“和而不同”B.“民以食为天”C.“无为而治”D.“崇尚礼乐教化”答案A解析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选A项。“民以食为天”的意思是百姓以粮食、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材料未涉及有关粮食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羹汤要有多种味道、声音要“七音,八风,九歌”“相成”,与“无为而治”“崇尚礼乐教化”无关,排除C、D两项。3.(2019·湖北八市联考)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2-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选A项。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B、D两项缺乏依据,故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4.(2019·福建泉州二模)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这一措施()A.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B.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以平抑物价……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可知,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故选A项。设立五均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市场,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发生改变,C项错误;封建政府的政策制定出发点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5.(2019·江苏三校高三四模)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民间建筑不准高大”,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等级秩序的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重点不在反映“殖货致富者愈众”,都城经济功能的增强,而是重点阐述民间建筑的变化,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没有提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程朱理学,故排除D项。6.(2019·福建福州二模)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3-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由“巧手供内”者不“纳资”的规定仍在可知,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官府手工业优势,故选C项。当时雇佣工匠比较普遍,这一规定并无抑制商业发展之意,A项错误;官府使用“雇佣工匠”普遍和唐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史实,证明B项错误;这项规定限制了部分手工业者的自由和实利,排除D项。7.(2019·陕西三联)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表明()A.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B.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C.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D.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答案A解析从材料“《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孝义家”“元末农民军……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中可以看出,宋元明时期从官府到民间普遍认同“孝”“义”,说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村社会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下层人民的斗争手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地位,没有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排除D项。8.(2019·河南名校联盟联考)据宋代《文房四谱·纸谱》记载:“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浙人以麦茎稻秆为之者脆薄焉,以麦藁、油藤为之者尤佳。”这反映出()A.宋代造纸技术日臻完善B.格物观推动造纸业发展C.各地纸张颇具地域特色D.造纸业在当时地位凸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意在说明蜀中、江浙、北方等地因制纸原料的不同而使纸张各有特色,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造纸工艺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格物观对造纸业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造纸业在当时地位突出,排除D项。9.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道:“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A.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4-B.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C.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D.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答案C解析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是直接民主的机构体现,体现了公民对官员的监督和民主,并未牵涉机构内部的不同权力制约,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陶片放逐法是对公民民主权利的尊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得出陶片放逐法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10.(2019·河南洛阳一检)亚里士多德认为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这表明亚里士多德()A.具有人文精神B.重视科学的价值C.反对求取真知D.坚持科学至上原则答案A解析由材料“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个体的作用,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重视个体而非重视科学,排除B项;材料“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表明亚里士多德主张求取真知,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科学至上,排除D项。11.(2019·甘肃靖远高三联考)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记述古罗马法律原则时写道:“针对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善意)从盗贼或暴力取得人手中取得标的物的人,不能获得它们的所有权。”这一法律规定()A.强调了所有权的诚信原则B.说明罗马法无法维护公平C.导致法律成为盗贼的帮凶D.表明古罗马社会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即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赃物,也不能获得所有权。其强调的是所有权的诚信原则,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12.(2019·天津高三期中)前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提到:“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A.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B.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5-C.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D.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必须重视公民的素养,加强公民的政治修养,以防止出现“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的可笑的现象,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是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并没有“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材料二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关系,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实施的前提包括:只针对死刑犯罪;没有其他手段发现真实;对犯罪的指控充分和适当。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免予酷刑。——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致的进步之处。答案(1)特点:汉代:宽法缓刑(或“逐渐废除某些酷刑”“逐渐废除某些肉刑”);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如答“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加深”之类亦可)。古罗马:适用范围和内容因时而变(或“罗马法逐渐发展完善”);对酷刑的限制严格(或“酷刑只是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2)背景:汉代: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初诸侯-6-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古罗马:伴随着扩张,罗马统治区域扩大,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同内外贸易的发展相适应。进步: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法治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代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张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变化的角度作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上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