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隋文帝。故选C项。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A.建立隋朝B.广建粮仓C.开大运河D.征伐高丽答案C解析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凿,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后代,故C项正确。A项是隋文帝的功绩,排除;B、D两项与材料“开万世之利”不符,排除。3.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D.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答案B解析材料“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体现了唐太宗的“以民为本”思想,“让人民静养”体现了唐太宗的“与民休息”思想,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4.在封建社会中,武则天是颇受争议的帝王之一。下列评价中,最可取的一项是()A.她废子自立,是为历史之贼也B.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应肯定-2-D.心胸狭窄,打击敌对官吏,愧为人君答案C解析评价历史人物关键在于其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武则天统治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贞观以来的制度和措施,使国家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为大唐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业绩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是很中肯的评价。A、B、D三项不能全面辩证分析,故选C项。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曲辕犁、唐三彩、唐蕃会盟、唐朝疆域图等相关资料。他的研究课题方向可能是()A.唐朝经济的繁荣B.唐朝的民族关系C.唐朝的强盛与辉煌D.经济发展与疆域答案C解析材料中“曲辕犁、唐三彩”体现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唐蕃会盟、唐朝疆域图”反映了唐朝的民族关系和疆域等信息。这些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国力的强盛与繁荣。A、B、D三项表述片面,不能涵盖所有资料,故排除;C项表述全面,故选C项。6.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A.使吐蕃与唐结盟B.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C.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正确,有唐一代,唐蕃非但从未结盟,吐蕃还不断争夺西域;B项正确,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中原先进的耕作、纺织技术,带去了中原的音乐与诗歌,客观上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C项不正确,“和同为一家”是后来金城公主下嫁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时的原话,与材料年代不符;D项不正确,唐蕃关系乃是对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管辖的可能,对西藏地区的真正管辖直到元代才初步实现。7.下面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局部,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折射出()A.丝绸之路畅通B.唐朝政策开明-3-C.唐朝国力强盛D.开元盛世景象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反映使臣从何而来,故A项错误;进贡不能体现唐政策开明,故B项错误;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是唐玄宗时期,且阎立本与唐太宗和唐高宗同时代,故D项错误。8.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五代十国D.黄袍加身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元末年唐玄宗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于755年爆发叛乱,该叛乱就是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衰微,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节制,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所以这一“恶瘤”的产生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故选A项。黄巢起义是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黄袍加身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B、C、D三项错误,均排除。9.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B.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着长江流域C.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太原,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D.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相继统治的是我国的黄河流域地区,所以B项表述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故选B项。10.“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材料是唐朝末期的社会现状,反映了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控制力减弱,地方不听中央节制,国家面临分崩离析的状况。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由此可知,B项正确。[等级提升]11.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①都定都于洛阳②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④都-4-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都城是长安,秦朝的都城是咸阳,因此①不是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故D项正确。12.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似点的有()①皇帝都勤于政事②都力行改革③都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④都精简机构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解析根据设问“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似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在皇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的情况下形成的,两位皇帝都曾改革,且对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开明政策,故①②③是相似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没有精简机构的内容,④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13.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激化民族矛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符合史实,如文成公主入藏;②符合史实,如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③符合史实,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不符合史实,唐并未采取此种方法来加强唐与少数民族关系。故选B项。14.“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C.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所造成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等信息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故选B项。15.如图是位于吐鲁番西10千米处的交河故城遗址,唐朝安西都护府曾设置于此。下列关于西域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叙述正确的是()A.是唐中央派驻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B.促进西域和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融C.是为控制西突厥而设置的军事机构D.它们分别维护天山南北地区的安宁答案B解析西域都护府设置于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两个机构均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民族交融起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为打击匈奴而设置,故C项错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控制天山南北地区,故D项错误。16.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忆昔》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材料三“……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杜甫《垂老别》材料四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材料五“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6-的情况?(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4)材料四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答案(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3)安史之乱。(4)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5)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材料一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出唐朝开元年间国家呈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第(2)问,分析材料二的数据“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以看出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从639~751年间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统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第(3)问,根据材料三“烽火被冈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描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第(4)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等。这些都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第(5)问,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也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