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刷题首选卷 第二部分 专项篇 专项5 25分+12分非选择题综合练(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项525分+12分非选择题综合练(一)[25分大题练]1.热点主题:政治体制(2019·河南4月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材料三1982年九届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答案(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意义: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2-(3)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并结合所学得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据材料一“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并结合所学得出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一“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得出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并结合所学得出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据材料二“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得出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所学得出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据材料二“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得出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第(3)问,据材料三“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得出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据材料三“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得出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据材料三“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得出扩大地方自主权。2.热点主题: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19·河南新乡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3-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分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任答三点)(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说明选拔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由材料一“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说明选拔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的形式,按成绩选官,因而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第二小问作用,中国古代文官选拔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文官选拔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公开竞争的平等性选拔了大量人才,也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第(2)问,由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由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结合所学可知,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前,英国官员由贵族世袭,这与“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不符,因而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第(3)问,由材料三“(文官)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建立后,其他西方国家效仿,因而也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3.热点主题:法律与教化-4-(2019·山东枣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材料二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材料三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毛泽东确定“五四宪法”的重要使命。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被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据蔡定剑主编《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说明“五四宪法”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条文中;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法律制度具有延续性。作用:推动儒家学说法典化;规范人们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2)进步性: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健全法制,维护公理。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的传入。(3)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推动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可知,两汉的法律条文中蕴涵着儒家思想;材料“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5-典化”说明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制度绵延不绝,始终服务于统治阶级。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得出推动儒家学说法典化,根据“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得出规范人们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法律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进步性,根据材料二“严复主张依法治国”得出主张依法治国;根据“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得出注重保障人民权利;根据“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得出健全法制,维护公理。第二小问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结合所学得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得出推动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根据“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得出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4.热点主题: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2019·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