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 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业达标]1.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B解析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学的外衣,故选B项。2.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董仲舒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二人都认为治国者应当()A.以古鉴今B.尊崇天道C.施行仁政D.因时改革答案C解析由“天子不仁,不保四海”“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可知孟子和董仲舒都强调天子应该具有仁爱之心,施行仁政,故C项正确。3.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可以为下列哪一制度提供理论保障()A.君主专制B.天人感应C.中央集权D.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君主是上天用来引导人民为善的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的安排,故A项正确。B、D两项是思想主张,不是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4.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2-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答案C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是“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的标志,排除A项;“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各学派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与儒学教育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设立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制,网罗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它是一种选官制度而不是学校,排除D项。5.史书记载,两汉皇帝“皆遇灾而惧”,因灾异而下的罪己诏有58份之多。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是()A.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一定的劝诫作用B.汉代统治者关注自然灾害重视百姓的疾苦C.汉代的干旱、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较多D.汉代盛行的灾异祥瑞学说得到自然验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人民应服从君主的统治,君主应施行仁政,否则天将降灾祸以示警告,“因灾异而下的罪己诏有58份之多”,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无法解释皇帝“遇灾而惧”的现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灾异祥瑞学说得到自然验证”表述错误,排除。6.下列各项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是()-3-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答案B解析A项出自《道德经》,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出自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天不变,道亦不变”之“道”,是儒家之道,核心为“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人伦道德,天经地义,绝对不能够更改,故选B项;C项出自《商君书》,是商鞅的思想,主张变法革新,排除;D项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排除。7.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的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一派杂霸之术”。君主“得其心法”始于()A.东周B.西汉C.北魏D.南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仁义道德”“一派杂霸之术”可知是指汉代儒学外儒内法的特点,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在西汉时期,B项正确。8.“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上述主张()A.再现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有利于巩固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D.适应了君主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答案D解析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展为“君为臣纲”等“三纲”。董仲舒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政治伦理关系纳入了“阳尊阴卑”的思想构架,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王道之纲”,故选D项。9.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为()①鼓吹“天人感应”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③宣扬“君权神授”④强调“大一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故①③表述正确;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4-儒术”的主张,故④表述正确;②是荀子的主张,排除。故选C项。10.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据此可看出当时()A.儒学占据主流地位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董仲舒改造了儒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儒学的支派数量及文章数量所占的比重最大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流派,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等级提升]11.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汉初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这些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排除。1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独尊,异己遭到排斥-5-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融会为一”,使儒学得到新发展,进而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此非各家尽被排斥”;C项不符合史实,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道教于东汉末年创立;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1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答案D解析从材料“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不是拒绝“天人感应”,而是反对董仲舒对“天意”的解释,这种权利是皇帝独享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14.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融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断狱结合了法律和《春秋》经义的内容,“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在此案的判决中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依据,说明两汉时期儒家道德已经融入法律,故B项正确。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深入发展,到唐代最终完成,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符合历史事实,但和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15.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6-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A.汉代儒学深刻影响政局B.黄老思想左右皇帝行为C.方士儒生决定皇位更替D.外戚宦官交替干预朝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运将终,应更受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材料强调通过更改年号以顺应天命,体现了汉代儒学深刻影响政局,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涉及外戚宦官,故排除D项。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社会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魏彦红《董仲舒研究文库》(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答案(1)主张:办学校;以仁、义、礼教化人民。原因: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大),对社会发展具有-7-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如“三纲五常”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也有束缚阻碍作用。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的“立太学以教于国”“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等信息分别体现了教化的方式和内容。原因可结合“教化”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作用分析。第(2)问,首先结合材料二关键信息“置五经博士”“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归纳主要措施,然后分析作用。第(3)问,首先从材料三中总结答案,注意材料所涉及的角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其影响。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