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水平测试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四川石室中学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来看,各家都热衷于探讨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策略,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选A项。从材料中的“政见各异”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并非所有学派都主张“革故鼎新”,也有主张回到从前,排除C项;儒家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并非各派都是如此,排除D项。2.(2018·山东泰安一中学情检测)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通过孔子等人,传达给社会,贵族文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水平,贵族文化下移说明了传统文化通过民众传承发展,故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而不是彻底结束,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进步引发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3.(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B.唯物思想初步形成-2-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庄子、荀子、墨子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天人关系,没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也没有涉及唯物思想,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存在相同点,但差异也十分明显,不能得出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的结论,故C项错误。4.(2018·西藏拉萨中学月考)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答案B解析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被称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内容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德政、三纲五常等,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项错误;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D项错误。5.(2018·河北承德联考)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答案B解析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就会降下灾异,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项。先秦儒学提倡仁和礼,主要讨论人际关系,没有神话色彩,排除A项;宋明理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与灾异、天谴论对皇权的约束无关,排除C项;佛教并非官方哲学,不会导致统治者的上述行为,排除D项。6.(2018·黑龙江哈六中期中)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思想成为主流C.道教思想深受理学影响-3-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答案A解析“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都体现了儒家忠君爱国,尊师孝上的思想,“不杀生”则体现了佛教思想,这些都出现在道教典籍中,说明出现了儒道佛三教思想融合的趋势,故选A项。道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没有成为过主流思想,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形成理学,故排除C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汉代,故排除D项。7.(2018·江苏七校联盟期中)“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造,一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二是朱熹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C项符合题意,正确。8.(2018·江西南昌二中月考)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答案B解析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项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9.(2018·豫西名校联考)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A.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B.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4-D.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答案A解析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项。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使“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项。10.(2018·吉林延边二中阶段测试)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可知,李贽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1.(2018·山东济南一中周测)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A.抨击程朱理学B.反对君主专制C.继承儒家思想D.倡导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顾炎武主张“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黄宗羲的“非一人之所能治”和王夫之的“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以看出,三位思想家均反对君主专制,故选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程朱理学,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三位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5-12.(2018·山西长治二中月考)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D.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答案D解析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关系具有“理所当然”的特征,是由于儒学从血缘关系这一植根于民众生活之中的起点出发,推及君臣关系,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故D项正确。君臣关系、社会关系并非都具有血缘关系,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以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不能说明是否要绝对服从君主的要求,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2018·贵州思南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结局不同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在当时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6-的“大一统”。(4分)原因: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4分)(2)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更改;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变化。(4分)说明:宋明理学逐渐僵化,进步思想家开始反思、批判。(2分)(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它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4分)解析第(1)问,主张:根据材料“子欲善而民善矣。”并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概括。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概括回答。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和“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结合二人的思想概括得出不同。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材料及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从儒学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自身发展的局限及消极影响等方面回答。14.(2018·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王夫之《读通鉴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请回答:-7-(1)据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