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基础巩固1.根据你对春秋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A.铁器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答案A解析造成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促进私田的开垦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故选A项。而B、C、D三项都是生产关系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故排除。2.春秋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这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奴隶主阶级变法图强的改革B.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目的C.都涉及了土地和赋税制度的问题D.实质上都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答案B解析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未触及上层建筑,B项说法错误,故选B项。齐国管仲进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有数目征税,这一规定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C、D三项说法正确,故排除。3.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意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为:要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说无原则附和别人的话,不做无原则讨-2-好别人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而不去考虑别人的评价。这反映了吴起改革强调整顿官场风气,故选B项。春秋时期的变法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未触及上层建筑,因此A、C、D三项都不符合阶段特征,故排除。4.魏文侯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界以便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据此可知,该变法()A.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C.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法律D.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答案D解析变法开发土地资源,完善法典体系,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有效增强了魏国实力,故D项正确。A项是变法的部分影响,排除;B、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5.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通过分析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各国改革大多属于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而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则基本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故③说法错误。法家思想形成于战国时期,因此④说法错误,故选A项。综合应用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材料二管子(管仲)……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材料三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春秋·公羊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是谁?他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2)简释材料二中“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3-(3)材料三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国实行?季康子、管仲的主张和实施初税亩主张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又如何?答案(1)土地制度: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仲尼:孔子。态度:反对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田赋的办法。(2)含义: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原因:私田大量出现;为增强齐国的实力。(3)鲁国。主张的目的:增加财政收入。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私有权,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解析第(1)问,根据基础知识判断“仲尼”为孔子,因此得知“先王制土,籍田以力”中的先王应为西周周王,其实行的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根据“仲尼不对”和“苟(苟:急)而赋,又何访”可知,孔子对季康子做法的不满。第(2)、(3)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554年,郑国子产执政后,先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变田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材料二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了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裁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答案(1)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大量出现;新兴地主阶层与贵族间的矛盾逐渐上升;大国争霸,小国生存艰难;思想上,百家争鸣,治国主张多元化。目的: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2)态度变化:从反对和阻挠改革到大力支持和赞扬改革。原因:子产改革信念坚定,保证改革持续进行;改革措施顺应社会变化趋势;改革后社-4-会安定,经济发展,民众受益。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54年,判断此时为春秋时期。再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角度分析改革背景。第(2)问,对比“改革第一年”“三年”和“子产执政二十六年”百姓对改革的态度分析其变化。态度变化的原因从改革者、时代趋势和改革影响等方面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