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B.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C.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延续D.资产阶级不同政治团体的学术交流解析:选A。革命派主张在中国进行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而改良派反对革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因此实质上是为建立何种政体而进行的论战。2.“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这一规定应出自()A.《中华民国约法》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选B。法律要“奉诏令施行”,说明当时皇帝尚存在,故只有《钦定宪法大纲》符合题意。其他三部宪法颁布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孙中山又改为责任内阁制。4.“或入園中,拖出袁来还我國;余立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与该对联创作直接相关的背景是()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诞生B.清帝退位王朝统治结束C.帝制复辟共和政体遭破坏D.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解析:选C。从材料“拖出袁来还我國”信息可知当时是袁世凯当政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诞生与题干隐含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该对联借“園”和“途”字组联,不仅切中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袁世凯,而且表达了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的不满和对中国前途的担忧,故C项正确;1924年1月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不符合-2-题意,故D项错误。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谭嗣同《仁学》(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解析:本题以谭嗣同的《仁学》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第(1)问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结和比较,关系在材料中较为明确: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君。相似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应是卢梭。第(2)问是对辛亥革命中主权在民实践的考查。可从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及颁布法律文献等方面回答。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思想家:卢梭。(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选择题1.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取代清王朝的是民主共和国而非新的封建王朝的因素有()①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②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④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时世界历史的潮流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意识也不断增强。西方民主思想也传播开来,资本主义随之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这些因素对-3-于共和国的出现显然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清政府的改革对臣民的权利作了有限的认可,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在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①②③④皆符合题意,故选D。2.关于《钦定宪法大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B.在立宪运动强烈要求实行立宪的情况下颁布的C.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D.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得到根本保障解析:选D。大纲规定人民的权利来自君主,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只是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3.“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能印证作者这一观点的是()A.清帝退位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解析:选A。题干中作者的观点是说中国历史发展中缺乏妥协精神,总是采用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强调了妥协合作的重要性,清帝退位是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的结果,反映了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之间的妥协,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掀起的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属于暴力斗争,与题意不符,故B、C、D项错误。4.2016年3月8日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整104周年纪念日,该约法()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结束C.宣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上述各项发生的时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在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不可能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标志,也不是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清朝统治结束在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在后,后者不可能是前者的标志。排除A、B、C,故选D。-4-5.“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条款的根本目的在于()A.限制袁世凯B.维护共和制C.扩大内阁权利D.反对封建专制解析:选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由此确立,其内容规定“有谋叛行为时”弹劾之,即革命党人试图以民主程序限制专权,并以此保障民国。故B项符合题意。6.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以下哪些事实证明孙中山的上述结论太乐观了()①清帝下诏退位②袁世凯解散第一任内阁、国民党和国会③袁世凯指使人刺杀宋教仁,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④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⑤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孙中山说“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但1915年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这本身就是对孙中山结论的莫大讽刺。按照孙中山的构想,民国的目的有三: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民族的目的达到,但袁世凯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明显说明离民权目的的达到还差得很远。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民生主义又落了空。因此,②③④⑤足以说明孙中山的结论太乐观了。7.下列关于袁世凯专制独裁的表现,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暗杀宋教仁②迫使第一届内阁辞职③公然宣布复辟帝制④解散国民党和国会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5-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活动的识记能力。袁世凯1912年6月解散第一任内阁,1912年底刺杀宋教仁,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5年复辟帝制。故选B。8.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但革命尚未成功,其表现有()①内阁频繁更迭②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之权并没有实现③旧官僚、士绅操控地方各级自治机构④妇女没有参政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①②③④皆是辛亥革命尚未成功的表现。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顾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则曰:政体专务压制,官皆民贼,吏尽贪人,民为鱼肉,无以聊生,故从之者众。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借,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材料2: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说:“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俟数年后,规模初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光绪朝东华录》材料3: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康有为在《中国维新报》上发表“布告”说:“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中国近代史》材料4:(孙中山说)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地?此为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民之病,二百六十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6-实而言之者也。——《总理全集》请回答:(1)依据材料1、2,说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2)依据材料3,说明康有为对待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和目的。(3)依据材料4,回答孙中山反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理由。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1中的“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而无词可借,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材料2中的“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可判断出清政府的目的。第(2)问注意材料3中的“欢腾喜蹈”“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可知康有为的态度和目的。第(3)问则需要结合材料4内容回答,逐一提取概括。答案:(1)载泽认为,改行宪政后,革命之说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因此为了消除革命,应当实行君主立宪;慈禧太后和光绪的谕旨则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大权统于朝廷)。(2)态度:康有为对清政府“预备立宪”表示拥护,大加赞扬。目的:民权实现,中国从此就不会亡国了。(3)理由:一是民主、平等就不需要君主;二是满洲贵族的反动统治遭到人民反对,中国不能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是如保留君主,人人都想当皇帝,如实行民主,这种争当皇帝的内乱就不可能存在了。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课中思考题(教材P86)参议院拒绝孙中山提议的做法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参议院坚持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原则,不允许行政部门干预立法。这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二、阅读与思考(教材P89~P90)联系改良派和革命派有关“国民素质”高低的争论,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推进之间的关系。提示: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推进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较高的国民素质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也就是说要有懂得民主的国民;另一方面,在民主政治的熏陶下又可促使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即所谓在民主中学会民主。改良派和革命派都只强调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因此都是片面的。三、自我测评(教材P90)-7-结合辛亥革命前后史实,说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提示: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包括革命派和立宪派,他们为了各自的宪政目标与以清政府为代表的专制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革命派发动了广州起义等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立宪派则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不同的斗争形式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随着立宪派对清政府幻想的破灭,许多立宪派人物倾向革命,与革命派一起领导了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共和取代帝制,顺应了世界的民主潮流,符合中国的时代需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个人独裁甚至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力量为捍卫民主共和原则与其展开多次战斗,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表现出对民主的执著追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袁世凯复辟本身就说明,中国的民主革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中国的专制势力比其他国家都顽固,要彻底根除绝非易事,有时还会沉渣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