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利用外国传教士、商人、船长和报纸编辑到镇口参观销烟的机会,询问各种鸦片、英国海军、汽船等情况;利用英船“杉达”号遇风沉没,受难船员逗留广州的机会了解英、美、土耳其等国的地理、文化知识。林则徐此举目的是()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B.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C.为反侵略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D.从思想领域抵制列强的侵华主张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积极了解西方的情况,但是未涉及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林则徐借机询问鸦片、英国海军及汽船的情况,不仅仅是学习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林则徐所学习的内容,便于他了解西方,为后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从器物方面了解西方,未涉及思想领域对列强的抵制,故D项错误。2.魏源的《海国图志》:“今西方各国,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气舟车所动之机关,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盖水一分煮到极沸,则变为气,须千分百分之地,才可容载之……今以蒸水之气,感动机关,即是此理也。”据此表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B.少量国人已经开始关注蒸汽机运行原理C.此时中国地主阶级对西方科技尚不认同D.说明蒸汽机开始在国内获得推广与使用解析:选B。材料只是客观介绍蒸汽机这一对中国人来说“奇巧”的东西,并没有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错误;材料出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著作,描述的是蒸汽机的运行原理,故B项正确;魏源在著作中将蒸汽机称为“有益之事”,表达了对西方科技的认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国内推广和使用蒸汽机的信息,故D项错误。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2-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解析:选A。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中,洋务派为代表的“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项正确。4.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兵不训罔知忠义,兵不练罔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这说明袁世凯()A.建立了近代化的武装力量B.形成了威胁中央政权的势力C.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D.吸取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解析:选C。材料中“兵不训罔知忠义”表明仍是忠君的封建军队,“新军”只是新在武器,不是真正近代化的国防军,故A项错误;材料中“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表明是初创时期,直到后来形成北洋派系才威胁中央,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与材料中“兵不训罔知忠义”“编练新军”相符,故C项正确;虽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即洋务运动失败后,但“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表明指导思想未变,故D项错误。5.1894年,郑观应首次系统阐释“商战”思想的《盛世危言》刊行,很快便受到各方高度重视,“都中各处求者”“络绎不绝”,发行量也极其可观,先后于1895年和1900年修订再版,“闻各省书坊辗转翻刻,已售至十余万部之多”。材料表明()A.传统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社会巨变促使人们思想变化C.自然经济解体促使商业发展D.中国的商业全面转向近代化解析:选B。1894年是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重要时刻,此时系统阐释“商战”思想的《盛世危言》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并不断再版,表明“轻商”的传统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政策的调整、自然经济解体与商业发展的关系;该书的“商战”思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不能据此判定中国商业全面转向近代化。6.梁启超指出:“必有忧国之心,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危亡,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弱由于守旧,然后可以言变法;必深信变法之可以致强,然后可以言变法。”这说明维新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浓厚忧患意识B.以救亡图存为目的C.冲破因循守旧观念D.以高度自信为基础解析:选B。梁启超指出“言变法”的前提是认识到国家的强弱之源和忧危意识,表明变法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救亡图存。忧患意识、冲破因循守旧观念、坚信变法可以至强,均-3-是变法的前提之一,不全面。7.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明维新思想中包含有“仁”的特点,而“仁”的思想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是维新思想中关于宇宙本质的探讨,属于哲学范畴,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的一种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融合,故D项正确。8.严复在《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其目的是()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解析:选B。根据材料“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可知宣扬的是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根据材料“君不甚尊”,可知不是宣扬民主共和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彼西洋者”,可知严复主张学习对象为西方,西方只有两种近代政体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不存在君民平等,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可知材料论述近代民主政治,而非招贤纳士,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孔子学说被误解、歪曲、篡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始误于荀学至拘陋,中乱于刘歆之伪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谭嗣同认为,儒家的变质始于荀子,继荀子之后败坏孔学的先后有叔孙通、刘歆、韩愈、程朱。宋恕则认为,自汉以来,儒家实亡,此后的所谓儒学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之学”。——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康有为把19世纪末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变法维新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说成是“与时变化”、创立“选举”等制,向望“民主”之“太平”,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使人们相信,“变法维新”,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就成为变法维新的祖师。由于康有为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奴隶制社会的孔子资产阶级化-4-了。……他认识到,与其打倒孔子,反而不如神化孔子,改造孔子,为我所用。“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重搬儒术,利用当时迷信孔子的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万平《试论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体制蓝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等维新派关于儒家学说的主要观点。据此指出这一时期维新派对孔子和儒家的态度。(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如何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他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孔子学说被误解、歪曲和篡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儒家的变质始于荀子”,说明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改造了孔子的学说,使原有的儒学严重变质和败坏,是以儒家为名,行法家之实。第二小问态度,据材料可归纳出维新派把孔子地位抬高,贬低后来的儒家思想。(2)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可知维新派要实行变法维新,就把孔子抬了出来,“康有为把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需要的维新思想、愿望和要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打扮成一个改革者,把儒家学说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结合起来。第二小问目的,根据“孔子也就成为变法维新的祖师”,可知维新派想要托古改制,在孔子的名义之下进行改革。第三小问原因,材料中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说明原因主要是借助儒家思想减少变法的阻力,同时又可以在强大的中国社会保守势力面前自保。答案(1)观点:抨击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篡改了孔子的学说;导致后来的儒家学说严重变质和败坏;汉以后的儒家学说用的是儒家之名,行的是法家之实。态度:尊崇孔子,批判后儒。(2)说明:维新派把资产阶级的选举、民主等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把封建时代的孔子装扮成维新的改革者。目的:想要托古改制,在孔子的旗号下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理念。原因: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这样做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由于中国社会保守势力强大,这样做还可以维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