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评价检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2019·青岛三模)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这说明二里头文化()A.属于文明时代B.实行分封制度C.形成早期国家D.属于部落联盟解析:选A二里头文化发现有制陶、铸铜作坊,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明时代,故选A项。2.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刖、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A.礼乐制度并不完备B.宗族治理建立起来C.出现礼法并用思想D.社会等级色彩明显解析:选D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刑罚制度完备,但却明确提出贵族犯法可以通过缴纳罚金免刑,这实际上说明当时社会等级色彩明显,故选D项;西周时已建立比较完备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西周宗族治理即宗法制度,这与材料中的刑罚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的刑罚制度及贵族免刑,并未涉及礼,排除C项。3.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夏、商、周三族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排除D项。4.(2019·济南期末)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解析:选A题干中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说明分封制-2-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选A项;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排除B项;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构的组成方式,只是述及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排除D项。5.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A.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C.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解析:选A材料中的“血缘”“亲情”“社会秩序的本源”等字眼意在强调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并未明确的体现,排除;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西周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并未实现人际间的和谐,D项排除。6.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A.孔子、孟子B.老子、庄子C.墨子、庄子D.荀子、韩非子解析:选B从“回归朴素和安宁”“保持和谐”“生存永恒”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故选B项。孔子、孟子、荀子均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7.(2019·潍坊二模)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解析:选C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科举制度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实行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8.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3-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而只有秦国继承了商周文字,继续发展,这反映了秦国通过文字的继承传承了华夏文化,故选C项。9.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解析:选B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代“劝勉”结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国家财税收入,故选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汉初,排除A项;人口增多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排除D项。10.(2019·临沂期中)《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D.生产管理特别严格解析:选C根据材料“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可知,各地都有自己相对知名的手工业门类,故选C项;材料“刀”“斤”“削”“剑”,分属不同的手工业部门,且“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突出了工艺与地域间的关系,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管理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11.《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C该学派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作服饰,日夜不停的操作,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为准则,这与墨家的“节俭”之主张相符。12.(2019·临沂二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4-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和法家韩非子都强调大一统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题干只提及三个学者有思想的共同点,不等于各主要学派思想的统一,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10分,共26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的比较《墨子》《论语》《韩非子》信鬼神信亦不信不信鬼神兼相爱,交相利仁爱;由己及人无爱;利己信奉天意信奉天意不信天,信暴力反对奢靡礼:享受与节制张扬私欲崇奉圣人崇奉圣人反对崇圣尚贤能举贤才不尚贤,以术御臣崇尚教化教罚并用崇尚法治材料二古代西方智者的观点人物、学派主要观点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柏拉图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斯多亚学派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与墨家、法家相比,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0分)(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墨子》中的“反对奢靡”和法家的“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思想,并结合所学墨子的主张“非攻”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对比儒家与墨家、法家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守法即正义”“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强调理性”“人生而平等”等信息分析;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比较,从价值取向上分析。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5-为何成为主流: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并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封君与周王室之间”“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分析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系西周的统治上概括其作用。第(2)问,材料二主要说明通过祭祀以求上天保佑,体现了对上天以及祖先的敬畏。抓住血缘特色以及迷信色彩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答案:(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