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回顾与经验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回顾与经验总结改革开放的回顾和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回顾与经验总结中共**市委党史研究室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迈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改革开放回顾与经验总结本文内容:**改革开放回顾与经验总结中共**市委党史研究室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迈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发展历程从1978年12月到2012年11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基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共**地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分析形势,研究工作重点转移中出现的新情况,使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首先从农业起步,从积极推行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入手,制定了放宽农村政策的十条措施。按照中央(80)75号文件精神,地委做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对尊重群众自主权、选择责任制形式、稳定山权林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护集体财产、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十七条试行规定。行署还做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按照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就实行生产责任制形式选择、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时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五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九十年代初,地委及时总结全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依山致富、兴林抓牧、治坡造田、开矿办厂、强化两通(交通和流通)”的山区建设方针,确立了矿、畜、果、菌、林、药、桑等七个战略重点。改革开放由农业向工业、商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领域深化拓展;由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拓展。农业和农村改革基本形成了以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完善林业“三定”责任制,积极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局面;国有工商企业积极推行以承包经营为中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呼之欲出,对地县党政群机关进行了重大机构改革,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进行了撤社建乡,实现了党、政、企分设;对地县事业单位进行“以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机构改革,不断增强了事业单位活力;实行了领导干部三年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广大群众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商品观念教育,逐步建立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地委、行署还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坚持治区先治党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和《依山致富五年开发规划(1991——1995年)》,为**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山地开发,八七扶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全国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0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17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88.08%。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扶贫方式由救济式转为开发式,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到1985年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20.3万人。全区六个县(市)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县(洛南县)列为省级贫困县。地委、行署以“稳定地解决温饱,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扶贫目标,作出了组织实施“五个一”扶贫开发活动的决定,即:户均每年新修一亩基本农田,户均达到一亩经济林,户均一年出售一头商品猪,户均一人从事非农产业,户均一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在2000年基本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2000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用7年时间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区7个县(市)都被列入国定贫困县,**也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用七年时间,解决**8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为解决扶贫资金投放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指导下,引进、消化、嫁接、改造了孟加拉乡村银行扶贫方式,探索形成了“党政推动、农行放贷、扶贫社协助”的三线运作体制和“整贷零还、小组联保、中心会议”三大管理机制的具有**特色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模式,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银行的肯定,在**连续举办三期全国范围的小额信贷培训班,进行推广。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及30多个国家,国内20多个省、市区60多个代表团来**考察学习。在小额信贷资金落实到户的同时,配套实施项目开发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到户、社会帮扶到户、科技扶贫到户等措施,使全区121个贫困乡镇、1150个贫困村、80万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如期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过渡。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贯彻中央关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条例》和调整结构为突破口,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龙头,着力抓好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企业股份制试点、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县级综合改革、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医疗、待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狠抓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培育和建设等十大任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的对内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特点。从1991年1月开始,在中组部的大力支持下,(江)苏、陕(西)两省积极开展干部对口交流活动,**先后与江苏省常州市、南京市建立干部交流协作关系。**先后派出4大批干部到南京学习,取得不少宝贵经验,近千个苏陕协作项目在**落地生根。1998年9月14日,**地区和西安市举行经济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确定两地市新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西安市以7个区同**的7县(市)结为友好合作关系,并互派干部挂职,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合作重点。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区交通运输、电力通讯、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广电、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迈入了21世纪。第三阶段:(2002年——2012年)生态立市,科学发展,全面迈入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幸福**的新征程。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2002年撤地设市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审视市情,总结历届班子兴商理政经验,把握时代特征,丰富完善发展思路,调整指导经济工作的重心。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积极实施“三带一兴两促进”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继续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把“工业强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大产业;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后,市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借势发展,及时做出了《以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为契机加快**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于调整结构,发展产业,走产业兴市、产业强市之路。确定了全市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即坚持开放带动、产业带动、项目带动,突出生物、矿产、劳动力和生态旅游四大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以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为主的区域特色经济;以公路、铁路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路域经济;以民营科技、私营个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扶持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2006年7月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突破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突破发展的决定》,把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作为突破发展的主要内容;坚持打绿色牌、走绿色路,在突出区域特色中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主动接受西安和关中地区的辐射带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发展活力;把开放带动、城镇带动、科技带动、项目带动作为谋求加快突破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努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区三县被列入了国家级经济区,**中心城市被布局为关天经济区重要次核心城市,标志着**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搭载上了关中率先发展的快车,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从面向全国、加快融入关中和大西安的高度,及时谋划制定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规划》以“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循环发展,坚持科技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项目支撑”为基本原则,以建设“区域经济开发开放前沿阵地和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接续地,全国现代材料重要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秦岭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西部现代中药基地和优质绿色食品基地”为战略定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经济区重要次核心城市为突破口,全力打造现代材料基地、生态旅游基地、现代中药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规划》和《决定》的实施,深化了全面改革,扩大了全方位开放,加快了**发展,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包茂、福银、沪陕高速公路和西商二线相继贯通,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各具特色的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快速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资源开发型经济的深刻教训,下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区域,逐步形成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发展的循环经济新路子。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科学编制了《**市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市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规划》等。建立了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核心的市、县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策划了包括20个循环经济产业标志性工程在内的一大批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延伸了产业链条,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经济效益,使社会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子。**被确立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市,循环经济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上升为陕南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全市各类生态人文资源,全力打造“秦岭最美是**”地域品牌,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相继开发出了商南金丝峡、柞水牛背梁、镇安木王、山阳天竺山四大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各类景点30多处,初步形成丹江生态文化旅游线、商州——山阳绿色体验旅游线和镇柞原生态旅游线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