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业达标]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遵循“忠恕”之道答案B解析孔子的民本思想指的是“仁”,即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孔子对百姓的重视。故选B项。2.孔子整理《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其所编《春秋》不足为信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2-“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4.“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D.当仁不让答案B解析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反映出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主张,B项正确。5.《论语·先进》中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该记载体现的孔子思想是()A.温故知新B.有教无类C.学思结合D.因材施教答案D解析由材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知,孔子对待不同的弟子教导的主要内容也不同,这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故D项正确。6.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是:生还没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死呢?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等级名分、民本、唯物主义思想材料均无体现,故排除A、C、D三项。7.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该思想出自()A.《道德经》B.《孟子》C.《论语》D.《荀子》答案A解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的思想,出自其著作《老子》,即-3-《道德经》。故选A项。8.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法指效法)老子认为“道”是()A.社会道德B.自然本体C.宇宙天体D.神仙上帝答案B解析老子认为万物由“道”派生出来,“道”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故选B项。9.老子思想影响深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中,老子以水为例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联系老子的思想,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朴素辩证法思想,故选B项。唯物论思想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无为而治”思想和民本思想都是讲统治者怎样治理天下,故A、C、D三者都与题干无关。10.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内容相符,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不能体现;C项符合孔子的思想,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相左,排除。[等级提升]11.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具有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4-答案B解析由材料“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可知,材料主要指孔子“仁”的思想,故选B项。材料与中国早期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排除C项;具有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2.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A.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B.推行仁政,统治者为政以德C.针砭时弊,提倡王者之道D.维护周礼,恢复周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并结合孔子推崇“周礼”的史实,得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维护周礼,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而非怀念上古之风,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为政以德,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故C项错误。13.孔子曾说自己“累累如丧家之犬”,后世许多学者也把孔子喻为“丧家狗”。这可能是在说孔子和孔学()A.思想极端,不受人欢迎B.游走官府,不关心民生C.学说主张,不适应政治D.荫被后世,却屡被否定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为了他的学说,带着一帮弟子,东奔西走,兜售自己的主张,但由于孔子思想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得不到重用,故孔子说自己“累累如丧家之犬”,C项正确。孔子思想核心是仁,符合人民的利益,但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故A项错误;孔子关心百姓疾苦,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故B项错误;孔子的思想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未被否定,故D项错误。1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A.为政为德,体察民情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5-答案D解析老子认为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故D项正确。A项是孔子的主张;B、C两项材料不能反映。1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主的要求。这种现象()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共性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君主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社会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君主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共性,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材料三网络时代的解读:众说纷纭网民1:孔子的儒教是统治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孔子本人也是个学术庸才,所创立的儒学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系列道德习俗的大杂烩,其著述毫无逻辑可言。网民2:孔子思想的精华极具普世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获世界认同,应对他尊敬。盲目反孔,其实是不懂孔,无知的表现。声嘶力竭,不怕被笑话吗?(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2)“三十而立”一般被理解成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根据材料二,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简述孔子的人生目标和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进行的努力。(3)阅读材料三,请任选一位网民的观点,概括其对孔子的评价。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政治倾向:孔子希望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异: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6-(2)目标: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传承礼乐文化。努力: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整理文化典籍,倾注自己的政治理想。(3)网民1观点:认为孔子代表封建意识形态,对其持否定态度。理解:其对孔子的认识是片面的。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了统治工具,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网民2观点:孔子代表中国文化,具有普世价值。理解: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普世价值。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克己复礼”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注意从二者的“政治思想”方面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第(2)问,从所处时代入手,结合孔子的活动,从教育、周游列国、整理文化典籍等方面回答。第(3)问,结合两段材料,对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价,本题具有开放性,无论哪种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