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大众传媒的发展(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纸杂志D.铁路交通解析:选C。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故选C项,排除A项。电报电话、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可直接排除B、D选项。2.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报纸是读书人了解时事的信息载体,不识字的人很少问津,难以起到扫盲的作用,所以③并非主要影响。3.下列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的是()①《中国丛报》②《万国公报》③《时务报》④《民报》⑤《新青年》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④⑤解析:选C。①②是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只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务报》《民报》及《新青年》等报刊,着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思想和新文化,因而起着唤醒民众、制造舆论的思想启蒙作用。4.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2-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结合时间“1909年”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可知是电影。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这一年()A.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中国结束了无声电影的历史D.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故选B项。6.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消息主要是通过()①报纸②电视③电影④互联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解题时注意题目强调的是“第一时间”。相对而言,电影和报纸传递信息的速度较慢,电视和互联网在传递信息的速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7.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在传媒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传媒手段不会存在替代的过程。8.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A.数字化B.多元化C.网络化D.日常化-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几种媒介相互具有彼此的特点,使文字、声音和图像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即通讯手段具有多元化。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解析(1)从材料中整理出创办者、内容和原因的答案。(2)核心内容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变法图存”。关于特点,应紧扣关键词“120种”“北京”“上海”等地点和“促进了变法的实现”,综合分析得出答案。(3)应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得出。答案(1)创办者: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