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测试(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5分,共75分)1.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以推断()A.新政没有取得实际成效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C.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D.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可知,清末新政加重了对百姓的掠夺,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缺乏时代性”,排除C项;清末预备立宪是假改革真独裁,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2.清末新政中,广西“垦荒以招商为宗旨,不论本省邻省之官绅商民,凡能设立公司鸠集股本雇募耕佣前来领垦者,均准承办;其业其人,皆归入商界一律看待”。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垦荒政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政策调整推动商业资本的流动C.清末新政重蹈土地兼并的覆辙D.重商政策带动农业经济的近代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商人垦荒的鼓励,相对于之前的重农抑商,体现出政策调整,吸引“邻省”的商民,体现出商业资本的流动,B项正确。土地所有制并没有改变,依然是私有制,A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经济的近代化,排除D项。3.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摇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这反映出()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清廷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D.北方具备发动革命的群众基础-2-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军镇压起义引起民众的愤慨,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空前严重,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清政府并没有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C项错误;材料恰恰反映了北方群众基础薄弱,D项错误。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B解析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B项正确。5.中国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据此指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是()A.机器工业的出现B.民主政体的建立C.民族工业的发展D.传统观念的转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而出现的,排除;D项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中已经出现,排除。6.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内容。以下对孙中山的评价中,依据这一史观的一项是()A.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B.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C.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D.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答案D解析社会史观是关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内容的,A项依据的是革命史观,B项依据的是现代化史观,C项依据的是全球史观,唯有D项依据的是社会史观,故正确,排除A、B、-3-C三项。7.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完全消灭……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C.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D.彻底地改变了社会风俗答案C解析材料“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说明,辛亥革命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A项错误;国民素质当时并没有大幅度提高,B项错误;D项中“彻底”说法太过绝对,排除。8.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建立他的独裁统治,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的具体体现为()①出卖维新派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③接受“二十一条”④宣布成立中华帝国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奋斗目标,而维新派是戊戌变法的领导派别,不属于辛亥革命时期,应该排除①;③接受“二十一条”是1915年袁世凯卖国求荣的事件,不属于破坏民主共和的内容,应该排除,故选D项。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开始分裂割据。其中,控制长江流域的是()A.直系军阀B.皖系军阀C.奉系军阀D.桂系军阀答案A解析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据一方,其中皖系在日本支持下控制了安徽、山东、浙江、福建等省;直系军阀掌握江苏、江西、湖北、直隶等省,控制了富庶的长江流域;奉系军阀控制了东三省;桂系控制广西。故选A项。10.在云南组织护国军,领导云南独立的将领是()①蔡锷②黄兴③李烈钧④唐继尧⑤陆荣廷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护国运动,是-4-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②⑤没有参与这一事件,排除,故选D项。11.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关于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A.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C.仍然没有独立的工业体系D.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答案D解析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故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故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民族工业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914年清王朝已覆亡,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12.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①提倡女权②主张男女平等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④消灭了性别歧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2年1月11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可知,中华民国提倡女权,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关心国事,故①②③正确;“消灭了性别歧视”说法过于绝对化,故④错误,排除。故A项正确。13.陈独秀认为,孔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这反映出陈独秀()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等信息意在强调陈独秀既-5-看到了传统儒学糟粕,同时又看到了传统儒学的思想精粹,故C项正确。陈独秀并不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排除;材料并未表明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4.陈独秀指出:“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女权之解放也。”“解放”的核心应当是()A.结束专制,实行民主B.人格自由,个性独立C.信仰自由,宗教宽容D.男女平等,发展产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上述“解放”的根本在于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故B项正确。A项说的是政治解放,C项说的是宗教解放,D项说的是女性解放和经济解放。故排除A、C、D三项。15.《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该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A.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借助自然科学宣传变法D.把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答案B解析《新青年》宣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旨在破除人们心中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用科学的理念去消除迷信和封建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因此《新青年》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青年》弘扬科学的精神,没有体现民主和自由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新青年》没有宣传变法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6-折期。——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请回答:(1)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8分)(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8分)(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9分)答案(1)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8分)(2)《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袁世凯死后,在列强支持下,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等。(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8分)(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可从经济、阶级、思想三方面解答。经济上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创办了近代工业,起到了诱导作用;政治上,虽然不主张变革,但是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成为后来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思想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思想的解放。第(2)问,根据材料“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可以得出,所谓的沉沦指的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结合1901至1920年的相关史实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沉沦的表现有:《辛丑条约》的签订、“中日民四条约”的签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