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四)初露近代曙光——明清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通史贯通训练(四)初露近代曙光——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A.激化了社会矛盾B.有利于中央集权C.净化了官场风气D.推动了地区交流解析:选B据材料明代的省籍回避制度规定,县令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分析可知这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省籍回避制度有利于减少徇私舞弊,减少社会矛盾,排除A项;省籍回避制度不能限制官员腐败,因此不能净化官场风气,排除C项;省籍回避制度是政治制度,这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2.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纂》中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解析:选C从材料男子采桑,女子喂蚕,可知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家庭手工业,故反映当时仍实行家庭(小农)经济模式,故选C项。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这位思想家应是()A.朱熹B.王阳明C.黄宗羲D.顾炎武解析:选B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与材料“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相符,故选B项;朱熹的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但材料中“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是反对格物致知,排除A项;黄宗羲敢于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工商皆本,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4.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2-D.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B题干中农业短工的日工资低,且九十多年没有什么变化,再结合所学此时西方因工业革命的推进工资水平增长快,从而说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停滞,故选B项。5.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解析:选B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项;材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项;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控制的严格,排除D项。6.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易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A.科举取士弊端凸显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抑商观念遭到削弱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解析:选C材料“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易辙,弃文经商”这对抑商思想有一定的冲击,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3-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1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12分)解析:材料第一段共三层,第一句为一层,讲“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第二、三句为一层,讲清朝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第四句为一层,讲“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材料第二段从民族融合、共御外敌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归纳答案即可。答案:(1)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推崇“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影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2)原因: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大一统”政权;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交融;清代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观念。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