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业达标 新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业达标]1.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铁路,顽固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出现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变成了“马车铁道”。这条铁路应该是()A.吴淞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粤汉铁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淞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与“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不相符,A项错误;京张铁路是1905年詹天佑主持的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与题干不符,B项错误;唐胥铁路是当时开平煤矿为运煤而修建的,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C项正确;粤汉铁路是1900年动工的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的铁路,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2.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株洲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这说明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项错误。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在上海出现了乘坐汽车这一现象,而且男女同坐一车,这体现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观念。故选C项。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2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以判断居民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招商局的轮船,C项正确。汽车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且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铁路是淞沪铁路,不在江苏省内,故排除B项;军舰是军事专用,不可能用于商业运营,普通人更不可能乘坐,故排除D项。5.1885年出现了成都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对上述现象起关键作用的是()A.互联网的发展B.交通运输业的进步C.大众报业的发展D.电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有线电报。后来,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由此可以推测,“1885年”“成都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出现的原因是电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互联网是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A项;交通运输业、报刊业无法使两地的商品出口价格同步变动,排除B、C两项。6.清末竹枝词:“千山万壑赴京门,不失人兮不失言。尤便好官订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词中描写的技术在中国出现于()A.1912年B.1882年C.1877年D.1906年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可以看出是电报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故C项正确。7.1874年《申报》报道,电报开通之后,商人不仅在上海一埠可以迅速了解近处通商口岸的消息,即使远至广州、香港等处,“皆可立待回音”。材料旨在强调()A.上海经济地位重要B.电报的作用强于报纸C.报纸注重商业信息D.电报传递信息的功能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即使远至广州、香港等处,‘皆可立待回音’”可知,题干旨在强调电报传递信息的功能,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8.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中国()3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答案B解析交通发展不均衡,从根本上讲是由经济发展不均衡决定的,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决定因素,排除。9.下列对我国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表述正确的是()A.我国近代航运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B.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早,但发展缓慢C.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D.中国自办电报的时间早于自办邮政的时间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标志着我国近代航运业的起步,A项正确。与西方相比,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比较晚,故B项错误;1908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C项错误;中国自19世纪70年代自办电报,但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自办邮政了,故D项错误。10.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答案B解析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不能说具有封闭保守的特点,因此B项“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均符合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领域变化的趋势,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等级提升]11.1868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自行车;20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迅猛增长。材料表明()A.新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B.信息传递改变了大众思想C.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迁D.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从解放之前到解放以后再到21世纪中国自行车发展的表现,体现了社会交通和观念的改变。故选C项。412.1914年上海发布了《公路安全须知》,规定了行人、乘客、驾驶员、修理员等须注意的事项。其中有“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行车遇险应协助救伤并据实报告,大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不要一面走路一面看报”等等。这印证了()A.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C.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D.临时政府通过立法规范交通答案A解析从材料“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大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的规定可以看出近代文明交通行驶的规则,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故A项正确。13.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铁路的开通是与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事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事业发展丧失独立性答案D解析材料未体现西方国家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在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交通获得了发展,B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交通是在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发展的,这说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因而其发展丧失独立性,故D项正确。14.我国的电报历史可追溯到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开设电报业务,从此拉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然而“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10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这说明()A.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社会发展B.电报超越了近代中国的需要C.当时中国开始出现近代通讯方式D.近代通讯不利于清政府统治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的“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10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可以看出,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中国电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C、5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15.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C.中国自行车制造水平高于汽车的制造水平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答案D解析从材料“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呼唤环保健康”中可以看出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故选D项。16.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査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材料二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材料三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李鸿章致醇亲王的信(1883年)材料四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国家时间(年)总里程(千米)中国1872-18943641895-19119254美国1850-1910约37万英国1825-18903.2万6——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2)根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答案(1)态度:反对(拒绝)。变化:主张日后自我兴办。出发点:维护国家权益。(2)意图:富强制敌。特点: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曲折发展)。(3)影响: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亦易正言拒绝”可得出所持态度是拒绝。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可得出变化;两次建言的出发点可以结合国家利益进行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等可以得出意图。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四,可以从修建国、起步早晚以及发展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权利意识、近代化、半殖民地化等方面分析归纳其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如国家的半殖民地性质、清王朝的统治腐朽以及学习内容的局限等分析其原因。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