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作业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2、《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汉朝国力的强大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C.太后景帝的去世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3、《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4、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6、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7、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9、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B.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C.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D.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10、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11、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12、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它()A.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B.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C.一定程度上抑制暴政,巩固中央集权D.解除了各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3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司,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伐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的价值。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的创建,采用了公孙弘制订的具体方案。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奋学习者,令其退学。太学生的数量,汉昭帝时增加到100人,汉宣帝时增加到200人,汉元帝时增加到1000人,汉成帝末年,增加到3000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曾经兴造校舍“万区”。——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所设太学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所设太学的影响。4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考查董仲舒新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独尊儒术”也不是意味着其他学派灭迹,而是指儒学取得绝对的主导地位。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故选C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和汉朝儒家思想的变化。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意思是民众要绝对服从君王,君主的地位要高于民众,这与先秦时期的以民为本思想相背离.故选B项。A项的表述与题意相反:C、D两项表述中的“仁爱”与德治”思想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与“天”结合,其主要目的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进而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西汉的治国策略相结合,以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独尊儒术”,故A项错误;董仲舒改造儒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人合一”.排除D项。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并日渐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5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正确。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选C“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反映了西汉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态度和政策,即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因此选C项。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汉代虽然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董仲舒的命运和儒学独尊地位并不相符,说明汉代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A项错误;儒学是为皇权服务的,B项错误;D项是军机处设置的影响。10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1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即君主应重视百姓,故A项正确。61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13答案及解析: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原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3.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解析:14答案及解析:答案:1.太学生的选拔权在官方;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太学生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2.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一般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逐渐走向独尊;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解析: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