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Ⅲ)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七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多维细目表考题年份卷别题号涉分考查内容篇目/体裁/题材考点题型考查能力难度试题结构素养要求(高考方向)201920182017课标全国Ⅲ课标全国Ⅱ课标全国Ⅰ课标全国Ⅲ课标全国Ⅱ课标全国Ⅰ课标全国Ⅲ课标全国Ⅱ课标全国Ⅰ1415141514151415141514151415141514153分6分3分6分3分6分3分6分3分6分3分6分5分6分5分6分5分6分《插田歌》节选/唐诗/田园《投长沙裴侍郎》/唐诗/投赠言志《题许道宁画》/宋诗/山水题画《精卫词》唐诗/咏物《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诗/即事抒怀《野歌》/唐诗/即事抒怀《戏赠元九、李二十》/唐诗/即事感怀《送子由使契丹》/宋诗/送别赠友《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诗/即事抒怀考点2、3考点2考点2、3考点3考点1、2考点4考点1、2、3考点4考点1、2、3、4考点1考点1、2、3考点2考点1、2、3考点2、3考点1、2、3、4考点1、4考点1、2、3、4考点2、3选择题简答题选择题简答题选择题简答题选择题简答题选择题简答题选择题简答题选择题简答题选择题简答题选择题简答题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分析鉴赏评价中难中难中难中难中难中难中难中难中难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五选二———五选二———五选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总计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平均分值4.3分4.4分4.3分5.2分占比3.0%4.0%3.0%3.0%考频9题/9卷13题/9卷11题/9卷6题/9卷考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 考点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命题规律与趋势01考查内容1.从选材上看,主要取材于唐宋诗。以考查单首诗歌为主。2.从考点上看,多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鉴赏能力。02考频题型1.本专题为高考高频考查内容,以中、难程度的试题为主。2.题型为1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共9分。03核心素养1.掌握古代诗歌语言的特征。2.具备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能力。3.对艺术形象及风格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4.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展现个性及健全人格。04备考建议1.加强常识积累,如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题材类别及鉴赏术语。2.掌握诗歌解读方法,学会用诗歌的语言解读诗歌,在读懂的前提下进行鉴赏。3.立足教材,以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诗词为例,课内课外打通,提高鉴赏能力。2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200清单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诗人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的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一般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大类。(一)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作品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和诗人自身形象两种。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形象。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后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悲愤,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6)惜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人形象。(7)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豪情。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征战的诗人形象。(8)怜才惜贤的形象如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9)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诗歌抒发了清秋时节词人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词人形象。(二)景物形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一些作品中,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三)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写的具体物体。一些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的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整首诗歌来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二者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清单二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解析  某些事物在诗人的诗歌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类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物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进行审美评价的依据。  (一)草木类1.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种萧瑟冷寂的氛围。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3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2.芭蕉“芭蕉”和“梧桐”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了出来。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3.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如孟郊《感怀》:“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用于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4.芳草“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寄寓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离情别绪、思亲念旧之情。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有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5.莲(荷花)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情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乐府诗《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6.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如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7.红叶传情之物。据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庸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珍藏起来。后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朱淑真《恨春五首》(其四):“碧云信断惟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8.怀橘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