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实行重要官爵世袭制,但按礼官职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即使卿大夫与近系继嗣祖考的官职也要由周王重加册命。这种规制A.巩固了嫡长子继承制B.强化了周王共主地位C.增强了诸侯势力的独立性D.促成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实行重要官爵世袭制,按礼官职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封,这种规制有利于强化周王共主地位,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着有利于强化周王共主地位,有利于增强对诸侯对控制,C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D错误。2.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中明确记载了洞庭与苍梧两个郡名,这两个郡名既不见于传世的秦代文献,也为历来考证秦郡的学者所不知,致使有关学者不得不对秦郡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这说明A.历史研究要以考古发掘材料为主B.秦代文献的记载被里耶秦简否定C.《史记》中秦朝分三十六郡的记载不可信2D.新的考古发现引发对历史问题的重新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中明确记载了洞庭与苍梧两个郡名,这两个郡名不为人们所知,有关学者不得不对秦郡问题重新进行探讨,说明新的考古发现引发对历史问题的重新研究,故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历史研究要以考古发掘材料为主,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秦代文献的记载被里耶秦简否定,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史记》,排除C。3.“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材料A.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垄断选官权B.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D.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科举制使寒门子弟可以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九品中正制只符合在乡里的门阀,无法体现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排除B;D项“彻底”表述错误,排除。4.中国古代屡见重用低品级官员的现象,如汉朝的刺史,可以代天巡狩;明代的内阁大学土,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清朝的军机大臣,能够驾驭外臣。这些现象反映了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C.刺史、内阁和军机处的职权扩大D.皇帝依靠品级低的官员抑制宰相【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汉朝的刺史”“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这样的“低品级官员”受到“重用”,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不愿将国家权力分配到真正的国家权力机构,而是希望将国家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以加强集权,巩固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3中只有“刺史”具有监察权,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都不具备监察权,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军机处都不是国家法定的中央机构,他们的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君主),“职权扩大”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代天巡狩”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而不是抑制宰相,明朝时在废除宰相制度后才设立了内阁,内阁大学士职权大小、有无取决于皇帝(君主),清朝军机大臣也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他们的权力有限,品级低下,都不能与以前位高权重的宰相相比,排除。【点睛】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5.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部分条款,该条约A.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B.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C.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D.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知该条约是《马关条约》,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允许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选C;根据“中国约将库平银2亿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而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局面的是《南京条约》,排除A;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的是《辛丑条约》,排除B;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危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联系所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46.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得到战报后说,“这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一些欧洲政治家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打败但无法统治的国家。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遏制了八国联军侵华B.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C.八国联军上演了一场不光彩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决策是错误的【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打破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选B;义和团运动没有遏制住八国联军侵华,排除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些欧洲政治家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打败但无法统治的国家”,联系所学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分析解答。7.歌词“除军阀,兄弟联手为统一:恨独裁,武装反抗在八一:抗外侮,捐弃前嫌共对敌……”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上述歌谣中没有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答案】D【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除军阀”指北伐战争,“抗外侮,摒弃前嫌共对敌”指抗日战争,“武装反抗在八一”是南昌起义,故ABC与材料相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人民解放战争,排除D。8.面对日寇的侵略,八路军总部主动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八路军发动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5【答案】D【解析】淞沪会战是国民党与日军以上海为中心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不符合题目中的八路军总部,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信息,故A项错误;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中八路军所取得的首次大捷,作战方式不是交通破击战,故B项错误;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胜利,地点在徐州不是华北,且其是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主动进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作战方式主要为交通破击战,故D项正确。9.下面是衡阳某纪念碑前门图。门上对联:“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汉唐无此雄,宋元无此壮;写三楚文章,吊九原将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该纪念碑纪念的事件是A.金田起义的爆发B.抗日战争的胜利C.国民革命的开展D.五四运动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抗战”“雪百年耻辱”可知,该纪念碑纪念的事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联哀悼的是抗日英雄,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抗战”“雪百年耻辱”,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0.由于广大居民的抵制,太平天国不得不于1855年初下令解散女馆,恢复家庭。随之,个人不许私留资财,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和诸匠营、百工衙制度及废止私人商业贸易的政策也逐渐瓦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太平天国A.社会理想具有空想性B.不代表民众利益C.革命性一面日益丧失6D.施政具有妥协性【答案】A【解析】【详解】太平天国“下令解散女馆,恢复家庭”以及圣库制度的废除,说明太平天国运动设想的绝对公平思想具有严重空想性,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太平天国主张不代表民众利益,B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丧失,C错误;施政妥协性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1.《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这一认识A.是没有基于史实的错误分析B.基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C.否定了武昌起义的暴力作用D.强调了辛亥革命注意控制事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说明作者强调辛亥革命的发展是富有理性的,比较注意控制事态的发展,故选D;材料是对辛亥革命的客观分析,排除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了封建制度的说法不正确,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对武昌起义的暴力斗争的否定,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2.辛亥革命以后,发表声明、集会游行、罢工、罢课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形式。这说明辛亥革命A.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革命意识C.彻底完成了反封建斗争D.为中国民主革命树立了榜样【答案】A【解析】7“发表声明、集会游行、罢工、罢课”这些斗争形式逐渐成为主要方式,说明了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使社会的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让人们敢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要求,A正确。材料所述的斗争形式不是革命,B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为其他革命树立榜样作用,D错误。13.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说: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是彻底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说明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自觉参与的意识,即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彻底的反封建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法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C项错误。14.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这种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1919~1924年B.1924~1926年C.1927~1935年.D.1937~1945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消灭新旧军阀”、“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土豪恐慌”,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阶级矛盾严重激化,中共领导工农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故选C;ABD三项在时间点和社会特征与题意不符,应排除。15.历史地图包含诸多历史信息,阅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阅读下图,此次军事行动的作用是8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C.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西集团军、中集团军、湖口、江阴”并结合渡江战役的相关信息可知,题目图片反映的是解放南京,该军事行动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故选C;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而题目图片反映的是渡江战役,选项和材料的信息不吻合,排除A;“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是三大战役的成果,而题目图片反映的是渡江战役,选项和材料的信息不吻合,排除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题目图片反映的是渡江战役,选项和材料的信息不吻合,排除D。【点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