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级政权。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禅让制【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的“从王国到诸侯国”、“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故本题选择A项。B选项主要涉及到的是继承关系的问题;C选项主要涉及到的是宗法关系;D选项与此无关,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制度。2.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A.“诸侯朝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薛无别,则宗族乱。”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CD分别反映了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等内容,而B礼乐征伐开始出自于诸侯,说明了分封制遭到了破坏,王权衰微,所以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3.神权与王权结合,是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下列说法与这一特点相符的是A.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B.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C.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D.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答案】A【解析】【详解】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强调王权受命于天的思想,故A项正确。4.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法令出一”C.“别黑白而定一尊”D.“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中国皇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了井田制和分封制,不是皇帝制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法令出一”,体现了君主专制,故B正确,排除。“别黑白而定一尊”,体现了皇权独尊,故C正确,排除。“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了君主专制,故D正确,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3-【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6.从夏、商、周到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几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②政治上由分散走向统一③经济上由领主制转向地主制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南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春秋算奴隶社会,战国开始就算封建社会,秦统一六国不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而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的时间。①错误;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商朝也是在今天河南一带,西周是镐京,东周是洛邑,秦汉史陕西,并没有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南迁,所以④错误的;所以B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政治制度变革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变革7.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恒山郡(汉设为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4-【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秦朝再分新郡进行管理的原因,学生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中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地方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汉武帝发布诏令:“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该做法A.得到了各位诸侯的衷心拥护B.有效地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力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愿以邑分弟,其许之”切入,结合汉武帝的推恩令进行思考.由题干中的“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可知这是指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这一措施削弱了王国势力,故选D。由于推恩令损害各诸侯的利益,排除A;材料和中央官制无关,排除BC。9.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礼部和工部【答案】C【解析】-5-【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实施各项工作。故C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详解】10.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清代【答案】C【解析】材料中行中书省和宣政院可知是元朝行政机构示意图,故C正确;唐宋时期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故A和B错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是理藩院,故D错误。11.《宋史》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唐朝与其职权类似的机构是A.礼部B.吏部C.户部D.工部【答案】C【解析】-6-唐代礼部和祭祀、庆典等有关,排除A;吏部和官员任免调迁相关,排除B;户部和户籍管理,征收赋税相关,故选C。工部和工程营建相关,排除D。12.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元朝以前由于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容易使地方自然形成种经济文化共同体,会导致国家分裂,而元朝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利用了山川形势来制约地方势力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从材料可以看出元的地方形式划分,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以前的山川形便不同,不是采取传统的分权制,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行省的管辖区域的大小,B错误。元朝以前是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朝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依据山川形势来划分行省区划的特征,C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13.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D.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7-【解析】材料“由坐到站再到跪”表明宰相的地位逐渐低下,皇帝的权力逐渐增强,这说明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意思正好相反。点睛:材料材料“由坐到站再到跪”是解题的关键。14.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D.废除封建政治,建立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设立了郡县制。A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的是宗法制。B项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仅体现了设立郡县制的影响,不能涵盖废除分封制的影响。D项废除封建政治,建立分封制度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废分封、行郡县15.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B.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下,君主为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故答案为D项,C项说法错误。A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8-16.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的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正确;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相一致,B错误;C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言过其实,排除。17.“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君相之间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说的是宋代采用分权来加强君主权力而采用的二府三司制度。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度18.“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9-D.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