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邦建国B.兼并战争C.铁犁牛耕D.礼崩乐坏【答案】D【解析】【详解】A.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排除;B.兼并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C.铁犁牛耕不符合题意,排除;D.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青铜器发生材料中的变化,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主要原因是礼坏乐崩。本题以青铜器功能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2.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2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D【解析】从材料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察举制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与设计之初相背离,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唯一标准”;B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察举制在不断走向末路。3.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这表明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答案】A【解析】周敦颐是宋朝理学思想的代表,“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表明理学思想发展到哲学高度,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属于儒家思想,排除B;材料与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排除D。4.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A.土地交易频繁B.土地私有制确立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答案】A【解析】“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意在强调土地交易是非常频繁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出政府不抑土地兼并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反映土地交易频繁。35.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答案】B【解析】本题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是2090406磅,而到了1847—1852年制造品输华值却回落到1664416磅。题目问的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A、C、D都是具体原因,主要源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对英国制造品的抵制,这是造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回落的根本原因,故选B。【考点定位】必修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宋朝商业发展。6.《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A.生活习惯已经完全西方化B.一些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C.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D.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答案】B4【解析】从材料“各行贸易待评量”“成盘出货约期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交还是交易,大多带有某种功利色彩,而不再是单纯的情感互助行为,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西化”;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消费方式的改变,故C项排除;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奢侈之风,故D项排除。7.《建军大业》是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影片,讲述了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历史过程。以下场景应该出现在该影片中的是A.国民党在黄埔创办军官学校B.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C.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D.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答案】C【解析】【详解】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A错误。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是在1926年7月,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B错误。1927年9月,按照八七会议的精神举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与题干提及时间不符,故D错误。8.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这主要是基于南方谈话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D.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遇到发展瓶颈,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继续给予理论上的指导突破,南巡讲话正是在理论方面给予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5确立,故A项错误;南巡讲话主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故C项错误;南巡讲话在总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突破,故D项错误。9.古雅典“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前456年)在自摆的墓志铭上,只字不提自己的文学创作成果,却突出其在马拉松同“长头发的波斯人”战斗的“光荣业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体现了雅典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B.彰显了公民维护城邦民主的责任感C.借此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D.反映了雅典精英阶层漠视文学创作【答案】B【解析】古代雅典的社会风气应该是民主政治,且埃斯库罗斯的一次光荣战绩无法反映整个社会的尚武风气,故A项错误;戏剧家不强调自己的文学成果,却强调自己的战果,即强调自己的公民意识,故B项正确;埃斯库罗斯处于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且突出自己的公民意识,故C项错误;古雅典时期文学繁荣,故D项错误。10.有人谈到欣赏《蒙娜丽莎》的观感曾有这样的感受,认为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绘画所表现的是对宗教题材的“人”的歌颂B.是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反映C.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的少妇的美丽D.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结合材料“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可知,作品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这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D正确;据所学可知作品是对一位贵妇的描绘,A错误;据材料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是对一位贵妇神情的描绘,没有涉及人文主义政治观,B错误;据上分析,C错误。11.如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6时间1901年1908年一战前汽车业工人人数1773人12400人5万多人年产量884辆5547辆2万辆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解析】由图表可以得出1901、1908、一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773人到12400人再到5万多人,呈直线上升趋势,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上升;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年产量884辆到5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综上,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并接近完成,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就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故排除C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二战后,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轻重工业比例问题,故排除D项。12.1948年1月,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生效;同年4月、英、法等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这有助于西欧A.对抗经济互助委员会B.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C.经济进一步走向联合D.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答案】C【解析】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应对美国冷战的马歇尔计划而成立的,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19487年欧洲经济合作并未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故B错误;欧洲经济合作有利于西欧经济进一步走向联合,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复苏,而是经济合作,故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古人对于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集团中的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随意损害毁伤或生杀,这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发挥了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在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后,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然后去顺应自然,诸如“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谷雨前,好种棉”;“清明后,谷雨前,高梁苗儿要露尖”。……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也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样的思想和境界,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渊源及其对自然的保护》材料二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防治大气、水、农药等污染的法规。……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并通过征收排污费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但这类被动的“尾部治理”措施收效亦不甚显著……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同时,70--80年代在环境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西方国家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摸清了主要污染物质的污染规律。……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梅雪芹《工业革会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产生的渊源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推动西方国家环境得以较好解决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应得到的启示【答案】(1)渊源:图腾崇拜;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百家争鸣思想特点:历史悠久;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应(2)因素:国家通过立法改善环境;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环境科技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8启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中;注重对环境和资源保护;加强政府立法和政策支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约束。【解析】(1)由“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后,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然后去顺应自然”和“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可以归纳为:图腾崇拜;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百家争鸣思想。第二小问,从时间来看,历史悠久。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从思想渊源来看,强调人对自然的适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