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2.“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材料最能说明,西周A.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C.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D.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3.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4.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柜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5.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死后皇四子继位6.下列对秦朝历史表述中,属于主观认识的是A.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B.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吞并六国C.秦朝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D.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7.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是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C.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D.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8.《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A.日理万机,勤于政事B.高度专权,独揽朝政C.完成统一,巩固政权D.实行分权,集思广益9.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环城郭,掘通堤防”“夷去险阻”,拆除全国许多重要城市的外围高墙。秦始皇此举A.削弱了对城市的管理B.有利于经济的交流C.重新规划了城市布局D.促进了农业商品化10.《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1.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倩D.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12.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德才兼备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13.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A.地方制度的沿革B.宰相制度的完善C.选官制度的完善D.中枢机构的演变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反映宰相位高权重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平衡制约C.有效防止君主专制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5.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施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16.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皇帝宰相共治天下D.君权受到极大威胁17.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得以废除B.文化专制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18.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袜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救书(命令)。结果刘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弯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韩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19.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下列有关元朝行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设置行省有利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B.行省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C.行省官员可任意更改赋税征收制度D.行省管辖范围覆盖河北和山东地区20.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这反映出A.明初中央政府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峰C.朱元璋勤政务实,行政效率高D.明初社会百废待兴,事物繁多21.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1573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B.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C.皇权呈现削弱的趋势D.内阁的权力在不断上升22.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誉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秦朝的丞相府B.清朝的军机处C.宋朝的御史台D.唐朝的中书省23.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24.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A.提高平民地位B.调和社会矛盾C.保护贵族利益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25.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誉,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A.法庭判决仅凭情感而非依据证据B.民主法庭制度已经名存实亡C.职业律师开始出现于法庭中D.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26.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这一制度A.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B.有助于维护雅典民主体制C.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27.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城邦,其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典面积相当于北京市的1/7,其他小邦则权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的大小。在如此狭小的国土上,每一城邦都是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各邦之间一般是平等的邻邦关系。”——《政治文明的历程》材料表明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A.小国寡民,独立自治B.处于原始的部落时期C.经济不发达,相对闭塞D.小国林立,分裂割据28.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B.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29.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死刑后,有人劝他逃跑,遭到了拒绝。为此他打了个比喻,说法律是父亲或主人,自己是儿子或奴隶,儿子不能用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父亲或者奴隶不能用主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主人一样。由此表明A.法律面前所有雅典人一律平等B.苏格拉底不满法庭判决的结果C.维护法律即维护了城邦公共利益D.苏格拉底主张改革雅典民主政治30.梭伦改革中,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此举打击最大的是A.奴隶主阶级B.氏族贵族C.雅典公民D.雅典外邦人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阻兵反叛。诏将军蔺暮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摘自《贞观政要。卷八征伐第三十五》(1)根据唐朝的制度,最后决定是否出兵要经过哪些程序?(6分)(2)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清雍正年间,又会经过哪些程序?(4分)(3)从唐朝到清朝的程序有哪些变化?(4分)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何种趋势?(2分)32.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载体,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三:中国古代官制,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如汉、唐那样的地方分权时代,抑或明清那样的高度集权时代,都没有改变帝王的独裁专制性质。——《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明两代的具体表现。(4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古代官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史实,简述汉代“地方分权”和清代“高度集权”的表现。(6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材料二:(1)材料一中“全体人民”是指哪些人?(1分)为什么说“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2分)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1分)为什么?(2分)(2)联系材料二说出没有公民权的是哪些人?(2分)这说明雅典民主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2分)2019-2020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D正确;“立子以贵不以长“不符合”长幼有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权利继承问题而不是分封问题,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2.【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与宗法制。根据”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可知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A、B项都只是反映了宗法制或者是分封制,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排除;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未在题意中体现,故排除D项。故选C。【点睛】以偏概全是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问题陷阱,选项本身往往正确,但没有能够全面涵盖题意,从而造成误导导致选择错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