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邢台市第八中学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历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1.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A.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B.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维护统治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最好的选官制度”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科举制维护君权,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题干与“崇儒重学”无关,排除。2.《宋史》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宋朝政治机构改革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专制C.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是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可知,2该朝代为宋代,宋代设置了政事堂、枢密院、三司等机构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等权力,以此来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没有反映削弱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3.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先秦宗法制A.蕴含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B.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制度的原则确立的礼制恰恰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尊卑贵贱的作用,其宗法制蕴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排除B。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与材料不符,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原则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排除D。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3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6.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4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7.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A.兴起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C.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可知由没有国家概念,到有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掀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但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抗日救是1937年,与甲午中日战争的1894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激化中日民族矛盾,材料未体现,D项不选。8.道光皇帝于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道光皇帝与英方妥协议和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C.揭示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D.此密谕促成《南京条约》的签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耕文明无法战胜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材料中道光帝畏敌妥协,是封建腐朽的表现,不是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道光帝1842年7月发的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等信息,可知ABD三项说法均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9.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分析失败的原因有许多,结合题意和所学,最主要的应该是B项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10.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体现了《拉贝日记》真实性的特点,故本题应选D项。11.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答案】B6【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12.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答案】C【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7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13.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B.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C.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体现出中共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程度加深,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要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故B排除;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排除;工农武装割据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而且题干体现不出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割据,故D排除【点睛】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共“二大”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