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障模式的实践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险模式的实践。关键词:马拉松,医疗保险,实践,模式,国际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障模式的实践本文简介:[摘要]本文介绍2015年至2018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各个环节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完善组织体系、制定保障方案、抽调保障人员、实战演练等对完成保障任务的重要作用,为今后马拉松医疗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北京国际马拉松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障模式的实践本文内容:[摘要]本文介绍2015年至2018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各个环节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完善组织体系、制定保障方案、抽调保障人员、实战演练等对完成保障任务的重要作用,为今后马拉松医疗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北京国际马拉松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赛事,每年9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顶级赛事,已成为北京的城市名片之一。近几年,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发生过多起意外事件,因此,马拉松医疗保障格外重要[1]。从2015年起,北京急救中心连续4年执行该项体育赛事的医疗保障任务,详细制定了赛事医疗卫生保障方案并严格实施,圆满完成北京马拉松保障任务。期间共救治患者10144例,转运送医院54例,无1例死亡。1北京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障特点赛程长,保障线路长,起点天安门广场,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中心区庆典广场,比赛路线沿途经过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4个区,全程42.195km;每年,来自几十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专业和业余选手参加比赛,水平不均衡。参赛选手年龄20~70岁,年龄跨度大。伤病员多发生在后半程,症状多为呼吸系统、肌肉问题、骨骼问题、热射病等[2]。保障任务十分艰巨,比赛现场急救医疗保障直接影响到马拉松比赛成功与否,甚至会影响到举办方的城市形象。2医疗保障体系2.1保障模式北京马拉松医疗保障团队是由瞭望志愿者、医师跑者、赛道AED(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ion,AED)志愿者、专业医疗保障团队、后备医院等共同协作完成。瞭望志愿者和医师跑者负责观察赛道运动员情况,遇到伤病员及时报告患者情况和位置;AED志愿者承担赛道中AED除颤和专业救护;后备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其收治能力选定;专业医疗保障团队负责患者的救治和转运。比赛当天,专业医护司团队,AED志愿者和瞭望志愿者受医疗指挥部统一指挥,真正打通生命链的5个环节:瞭望志愿者,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医务人员、医科大学学生和AED志愿者,快速除颤;AED志愿者,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及监护转运;救护车和急救摩托车,高级生命支持和心脏骤停后护理,送往急救绿色通道医院。2.2保障环节2.2.1起点。安排2个救护车组,每车组由1名医生、1护士和1名司机组成。医疗站车组在起点医疗保障任务结束后,救护车及所有医务人员听从医疗指挥部调派继续担负保障任务。2.2.2线路医疗保障。安排6个救护车组。每车组由1名医生、1名护士和1名驾驶员组成。1号线路车随第一名选手,每车间距为2公里,6号线路车为收尾车,指挥各固定公里保障车在关门时间上线补位。安排8个救护摩托车组,每车组由1名医生、1名摩托驾驶员组成。2个线路车之间跟跑1辆摩托车,以此类推。有医疗任务需要支援时,由跟随的救护车组或就近医疗站救护车组支援。2.2.3沿线固定医疗站。起点至42km处共设16个救护车组医疗站,每2.5km设1个医疗站,每车组由1名医生、1名护士和1名驾驶员组成。32.5km(不含)前每车组由1名医生、1名护士和1名驾驶员组成。32.5km(含)后每车组由2名医生、2名护士和1名驾驶员组成,其中1名医生和1名护士携带设备前进1km处设医疗点。所有固定医疗站救护车组在公里点关门前上线跟进,作为线路保障车辆继续保障。听从指挥部安排适时加强后续保障。如有送医院救治伤病员的车辆,完成任务后,直接到终点担负医疗保障。2.2.4终点医疗保障。共计3个救护车组,在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体育场北路以南190m。2.2.5医疗服务点。全程共计10个服务点,每个医疗站由1名医生、1名护士组成。2.2.6AED保障。共计50个,均匀分布在从15km开始到终点冲刺区范围内,每公里安排骑行或途步的AED急救人员进行保障。2.2.7医师跑者。招募50名具有执业资质的在职医护人员全程跟跑,配备急救药包,遇到突发情况紧急施救,并报告指挥部。由市卫生计生委审核执业资质,由组委会审核参赛资格并有最终决定权。2.2.8后方医院保障。指定12家沿线三级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做好伤病选手的接诊和救治。2.3伤病员救治流程当发生伤病选手时,指挥部调派摩托车或急救车辆到达现场,将伤病选手搬运至救护车上施救,如患者病情较轻,但又不适合继续比赛即送往附近的收容车。如患者病情较重,需要送往后方医院进行救治,便上报指挥部,由指挥部协调后备医院,开立绿色通道,由救护车将患者送往医院。2.4指挥通讯开设移动和固定指挥部,移动指挥者2名,分别跟随头车和尾车行驶,协调指挥线路车辆,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线路车辆运行情况。固定指挥部配备2名指挥者,通过GPS掌握所有车辆的位置,全面负责全程医疗保障的车辆调派、转运和协调工作;联络员2名,配备2部移动专线电话,负责接听、记录瞭望志愿者呼叫电话,及时向指挥者报告,并做好接诊病人的登记和统计工作。现场采用对讲机进行通讯,每辆救护车、摩托车组、医疗站分别配备800M对讲机。另有1部是马拉松组委会专用对讲机,指挥者负责与组委会联络,随时掌握整个赛程情况。2.5医疗设备配备每辆救护车上均配备简易呼吸器、心电图机、除颤器、氧气、气管插管箱、诊箱、负压吸引器、铲式担架、快速血糖仪、骨科夹板及必备的心脑血管疾病抢救药品、糖盐水、外伤用药、冰袋等常用药品等。摩托车医生配备双肩背急救箱。3马拉松医疗保障工作要点3.1建立高效的指挥体系在卫计委主管领导为主任的北京马拉松赛医疗保障医学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由中心主任领导的指挥小组,下设医疗保障组,通讯组,医疗设备保障组,车辆保障组,后勤组多个职能小组,各组组长均由科主任担任,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高效的指挥体系。3.2制定北京马拉松医疗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科学制定保障方案,细化每个保障环节,做到人人熟悉预案,熟练掌握流程。3.3选派政治可靠、业务精湛、身体健康,具有执业资格,并从事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参加比赛期间的专业医疗保障AED志愿者由急救中心来进行招募,承担赛道中AED除颤和专业救护,并负责管理。瞭望志愿者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或医科高等院校学生临时招募组成。3.4培训、踩点、演练加强保障人员培训,特别是志愿者培训,对参加医疗保障的医务人员、AED志愿者和瞭望志愿者分别进行培训;并组织踩点和实地演练。4.体会4.1救护模式北京马拉松医疗保障采用的是专业+志愿者整合型救护模式,此模式保障伤病员生命链的5个环节,同时有效地避免了行政命令型中的不主动积极的医疗行为,降低了死亡率;AED志愿者持证上岗,确保了志愿者专业的急救能力;统一调度指挥使各模块的合作更加紧密。4.2调度指挥体系是马拉松医疗保障成功的关键每辆车上安装GPS卫星定位,摩托车上医生身上佩戴定位器,除此之外,每辆车上还安装摄像系统,指挥部指挥者通过GPS能够精准定位,全面掌握所有车辆的位置,并能通过影像了解到车辆周边的环境,遇到呼救,能够快速准确的调派车辆,大大提高了整个保障队伍的反应速度。4.3科学的组织和布局几乎所有承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在执行医疗急救保障任务都把救护车等距布放,但事实上,猝死发生大多都在终点或靠近终点3~5km以内,从提高利用率和保障率考虑,救护车应从起点到终点渐密布放才合乎情理;因此,在布局上考虑定点车辆任务完成后,逐步向终点推进,增加靠近终点区域保障车辆的密度。此外,发挥摩托车灵活的优势,快速到达现场,及时补位[3]。4.4专业医疗保障队伍从马拉松赛事医疗工作角度来看,需要提高赛事医疗工作者对于马拉松知识的普及,熟悉马拉松比赛规则,了解各服务点的设置和详细位置,掌握参赛人员的基本情况;对于马拉松赛事风险的认识,赛前制定详细可行的医疗急救工作方案,做好培训和演练,使每一名保障人员熟练掌握马拉松医疗保障方案,工作流程,信息上报流程以及马拉松运动常见疾病处置方法;实战演练,熟悉各保障点位以及转运路线,特别是通往医院道路状况以道路封闭路线等。赛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救助通讯网络,做到发现问题,精准定位,快速救治;在赛后需要进行患者的善后跟踪,做好赛事的医疗总结工作,为第二年的马拉松赛事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及时性的工作方案,确保赛事的医疗安全,不发生任何一例死亡事件。作者:王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