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语言艺术分析济南冬季语言艺术分析关键词:济南,冬季,语言,艺术,分析济南的冬天语言艺术分析本文简介:老舍先生享有“语言大师”之盛名,其一生作品众多,部部堪称经典。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还始终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这一句不可谓不深刻。老舍以白、浅、显之语言,借丹青妙笔,为读者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形象,描绘了多幅清新优美的景象。就其经典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而言,可谓老舍语言风格的集大成者,以独济南的冬天语言艺术分析本文内容:老舍先生享有“语言大师”之盛名,其一生作品众多,部部堪称经典。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还始终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这一句不可谓不深刻。老舍以白、浅、显之语言,借丹青妙笔,为读者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形象,描绘了多幅清新优美的景象。就其经典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而言,可谓老舍语言风格的集大成者,以独特的语言艺术为读者描摹出一幅济南冬令胜景图。一、口语色彩,质朴清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素来以口语化见长,小说如是,散文亦如是。其写景散文著作《济南的冬天》中有不少对景物的描摹撰绘。若形容修饰过多,文风极易走向书面化,给人文绉绉之感。《济南的冬天》笔触如与读者拉家常一般,亲切自然且生动传神,白俗浅显却朗朗上口,赋予这篇写景散文独特的美感,体现了老舍先生过硬的语言功力。首先,全文以第二人称为叙述视角,或言之以明,或示之以暗。如这一句:“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其中,“你”乃明言,“希望”“看见”则为暗用。无论是明言,抑或暗用,都如面对面地与读者展开谈话,令人倍感亲切。其次,文中语言尽显口语色彩。口语化语言的典型特点是:句子简洁、分句尤多、复句多停顿、结构简单、关系清晰。如文中所言:“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一句不可谓短,但每个分句却简洁异常,结构清晰,关系明了,尤其一个“对”字,赋予了全句极强的口语色彩。有些句式虽书面化,但老舍先生在借用之时,也尽可能免去其冗杂的结构,令其简洁、好读。诚如文章开头所言:“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将“像我”抽离出来,犹如补充说明一般,将原本书面化的语言简化,使之朗朗上口。最后,文章语气词运用颇多,书面语少之又少。纵观《济南的冬天》一文,各种各样的语气词使用频繁,统计显示,文中“的”使用5次,“呢”有3次,“了”也有2次,“呀”有1次,“吧”有7次之多。此类语气词的运用,不仅增添了口语色彩,更显生动传神。例如,在“的”的使用中,“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如此种种,语气更为肯定。在“吧”的使用中,“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的“吧”,是表猜测、不能肯定之语;“看吧”中的“吧”乃祈使语气。在“呢”的使用中,“那水呢”的“呢”大有停顿之意,赋予语句更多的亲切感。总而言之,此类语气词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口语色彩。加上诸如“围了个圈儿”“缺着点儿口儿”“天儿越晴”等众多京腔儿化音的使用,赋予文章独特的地域特色。二、修辞手法,情真意切老舍先生毫不吝啬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描绘景象的同时,真切地传达情感,实现情与景的交织。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令语言生动、形象,还彰显了作者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在老舍笔下,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与奇特的想象交融,灌注了作者的万千情感。偌大的济南城和四周的小山,方圆究竟多少平方公里?在老舍笔下,周围的小山犹如“一个小摇篮”,而济南城恰似摇篮中的婴孩儿,城里、城外,处处景色,汇聚成“一幅小水墨画”,而水面与天空相连,就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在作者看来,本就不大的“摇篮”仍不够贴切,要唤之“小摇篮”;“水墨画”原本淡雅,还需添上一“小”字;“蓝水晶”本就空透、灵秀,还要加上“空灵”二字,作者之意,在于突出济南的“玲珑”“秀气”以及自己对于冬天的济南无限的溺爱、赞誉之情。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撷取小巧之喻体,彰显济南的温馨、灵秀,更显现出其想象之奇。老舍还擅于将拟人与比喻相结合,以暗用手法,将喻体拟成某一种特定之人,情感色彩愈发浓烈。例如,文中这一句:“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山们”,一个“们”字,拟人之效不言而喻,“穿上”“肌肤”等词语的使用让文章更显生动,所拟之人并不一般,而是特定的美丽少女,她们不仅可以“穿”花衣,还有“更美”的“肌肤”,如此明用拟人,暗用比喻,将“小山”喻为“美丽的少女”,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看见花枝招展的“少女”被微风撩起衣衫,肌肤微露,美不胜收。再如,“这一圈儿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在老舍看来,“小山”犹如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将“济南”放在“小摇篮”中,还会向“他们”“低声地说”。这一句同样是拟人句,所拟是亲爱的母亲。换言之,老舍先生暗用拟人手法,打造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效,表达出对冬日济南的热爱之情。老舍先生以独特的语言风格,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为使读者牢记济南冬天的“温晴”,老舍还利用对比、烘托等修辞手法,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启迪读者展开联想,为读者描绘多幅生动的画面,或朔风凛冽、天寒地冻的图景,或烟云蔽日、郁郁惨淡之象,或炎炎烈日、万物枯萎之景,令读者在对比之中,更加深刻地领略冬日济南的“温晴”之象,并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惊叹那个“宝地”——济南。三、风格句式,音韵和谐一篇优美的散文,犹如一首悠扬的乐曲,令人闻之心旷神怡。作为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就像一首乐曲,以其考究的艺术语言,将冬天的济南描绘得惟妙惟肖,极富节奏感,令人回味无穷。其语言犹如音乐般极富韵味,朗朗上口恰似钢琴演奏的曲调一样,婉转流长。正如上文所举例子:“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如此两组结构相同的句式,不仅层次分明,还极富节奏感、韵律感,在一句又一句的衔接之下,将最后一句“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一最强音成功奏出。作者以对比手法,着重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响晴”。再看“北方”与“伦敦”、“奇迹”与“怪事”、“风声”与“响晴”,言语间韵律协调,更不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感,加之字句间长短有序地巧妙组织,令语言犹如乐曲般动听。在如音乐一般的语言之中,读者似乎亲眼看见那如诗如画般的冬日济南,在晴日的照耀下泛着微微红晕,犹如一位面露羞涩的少女。那“青黑”的“矮松”,若“白花”一般的枝头白雪,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淡淡“粉色”的山腰,“绿色”的水藻,“蓝水晶”般的河水,“红屋顶”,“黄草山”,无论是水、山,还是树、屋顶,都被抹上了动人的色彩,古城济南静谧地卧在山的怀抱之中,摇呀摇……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就像一首摇篮曲,轻轻地、晃晃悠悠地,引领着读者渐渐步入“古城济南”,令读者沉醉其中,浮想连连。在老舍的笔下,音乐般的语言与浓浓的情感胶着,将无情化作有情,将无声转向有声,缓缓流入读者的心田。四、层次鲜明,富于变化纵观全文,篇章组织严谨而不呆板,自然而不落俗套,鲜明的层次与极富变化的结构,赋予文章独特的美感。文章伊始,老舍从自身经历讲起,从北平谈到伦敦,利用对比手法,着力勾勒济南冬天的“温晴”特色,证明济南真算是一块“宝地”。紧接着,文章分别从三个层面出发,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一是以亲身之感描绘“小山”的景色;二是写济南的雪景,从山尖写到山坡,由城里绘到城外,始终依循由小及大、从点到面的顺序;三是河水之景,作者由水面写到天空,从平面延至立体,虽各层面取材视角相距甚远,素材线索与写作方法迥异,但不乏鲜明的层次与变化感。不仅如此,全文各部分间衔接紧密,过渡、呼应之言不仅自然,而且多元。自文章伊始,到第一层次的描绘,以假设式的复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承接上文之言,还预示着下文的“出奇”景色;而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的转换,借助的是一个感叹、抒情之语:“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从第二层次转向第三层次,利用的则是“那水呢……”,主语后语气词“呢”,在停顿之间自然地将笔锋成功转向另一景色的描绘。在文章的不同层次之间,作者均设有一些语句,就济南的冬天之景加以概括,或综述景色,或抒发溢美之情,言语间互不雷同:有陈述语,也有祈使句;有疑问,也有感慨;有猜测,也有肯定。如此丰富、和谐的言语,令文章生动、活泼,却毫无呆板、乏味之感。文章句与句间的衔接自然,不落俗套,令语句表意的含量大增。结尾语“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也颇具玩味,其与标题相呼应,令全文结构更加严密,更显作者匠心。总而言之,《济南的冬天》不愧为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读来朗朗上口、轻松流畅,读后仍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就笔者的体会而言,《济南的冬天》不仅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而且层次分明、意蕴深远,这极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对各类句式游刃有余的运用。我国文坛历来关注以气驭文,语言、句法的巧妙组织是统摄、引领文气之关键。因此老舍先生真不愧是我国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在其精心锤炼之下,纵然是口语化的语言,也有创造性的运用,令语言的凝练度大幅提升,此种求索、创造精神,还需后辈继承与发扬。作者:赵伟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