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烈面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1.《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天子能对不朝的诸侯贬爵、削地、讨伐,说明王室力量很强,只有在西周初才有这个能力。故A项正确;西周末期王室衰微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的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故C和D项错误。【点睛】从近几年高考对分封制的考查,无论是考查分封制度的概念,还是考查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或者生动的历史场景,考查学生在新问题情景下对历史知识的运用。2.“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D.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宗法制度对于维系家族团结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2-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刺史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属于汉承秦制,故A正确,排除。三公九卿制度,秦朝设立,汉代沿袭,故B正确,排除。郡县制度,秦朝设立,汉代有郡国并行制,故C正确,排除。秦朝没有刺史制度,汉代开始设立,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到宋、明、清三朝,中央集权加强,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3-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特征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家族的饮食起居和安全,这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职分细化,各负其责,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不能体现选贤举能,唯才是用,故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九卿”官员专门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并不是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故D排除。6.《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西晋文学家”、“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察举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官举士,权操于上,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谈不上推广,排除D。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4-7.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官场风气世俗化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宋代谏官敢于顶撞皇帝,但到了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的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皇帝的权威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从汉代开始一直是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A项错误;C、D都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8.关于明朝内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B.职权范围不明朗,可统领六部百司C.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D.直接导致明代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答案为C项,排除A项。阁臣拥有票拟权,内阁不能统领六部百司,排除B项;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同内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5-9.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C.皇帝任人唯亲D.专制皇权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废除丞相使皇权得到空前提高;清朝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A.B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说法从废丞相、增设军机处中无法看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废丞相与军机处10.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知识分子能够参与到国家政治中,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形成“选举社会”。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11.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①标志着内阁政治的形成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元代的行中书省,……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说明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故②④正确;①是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故排除;③是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的,排除。所以答案选B。12.清朝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还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下列关于这一举措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加强了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B.中央的权力更为集中C.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D.地方完全丧失了政治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这一制度只是增加了皇权的神秘感,促使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并不是导致地方完全丧失了政治作用,D错误,符合题意;密折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促使中央的权力更为集中,A和B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地方权力被高度集权到中央,有利于防止地方的割据出现,C正确,不符合题意。13.“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①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②皇权至上,皇帝独尊③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7-④皇权为民,与民共享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秦前和秦后使用“玉”的情况,这也就说明了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而在中国古代皇权不可能与民共享,所以排除④,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4.下图是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A.西周B.战国C.秦朝D.东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刺史”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武帝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即是一州,最高官员便是州刺史,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刺史出现的时间特征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15.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磨擦、调整的历史。”-8-下列有关宰相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B.唐朝相权一分为三C.宋代废除宰相制度D.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答案】C【解析】【分析】废除宰相制度是明代而非宋代,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重用侍从秘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制度所以相权一分为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6.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消极影响逐渐增大。“消极影响”主要指:A.激化了阶级矛盾B.加剧了统治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D.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是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D符合题意;A、B和C都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的内容,排除。故选D项正确。17.《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反映的选官制度A.是宋朝选官的主要途径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大小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9-【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考查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所带来的的弊端。察举制是依据品德和门第授予官职,故选C。A项是实行的科举制;B项是说的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D项说法错误察举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形成利益集团。考点:古代的选官制度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或多或少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考试的重点,需要掌握。18.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A.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