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绪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仅仅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现代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一、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1、概念: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2、研究对象:卫生学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3、任务:卫生学从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它着眼于群体的健康,从维护群体健康出发,研究环境中各种有害健康的因素,制订出各种防治对策和措施。4、特点:1)、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2)、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4)、采取的对策更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5)、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二、卫生学的主要内容1、环境与健康:首先从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出发,阐明各种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及其预防原则。2、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重点阐述在我国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贯彻三级预防策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卫生立法与执法,以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3、医学统计方法: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群,而揭示病因、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与分布的规律、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措施的效果等都需要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医学统计作为方法学并不仅仅适用于预防医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也广泛应用。三、卫生学的发展简史第一篇环境与健康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一节环境及与人类的关系一、人类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泛指某项主体的空间及空间中的介质。对于人类来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人类环境生活居住环境环境与健康所研究的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primary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对健康有利的因素:水、空气、太阳辐射和微小气候等对健康不利的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在地球上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人长期在这种地区生活,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也叫地方病。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是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心理4类。1、生物性因素:是指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生物性病原因子。2、化学因素:生物圈中空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都有比较稳定的化学组成,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是保证人类正常活动的前提。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可使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1﹚煤炭燃烧;﹙2﹚水俣病;﹙3﹚痛痛病。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形状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3、物理因素4、社会心理因素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1、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生活在地球表层,这个有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叫生物圈。它大致包括了地壳下11,海洋及15以内的地表大气。2、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生产者:绿色植物、化能合成菌等消费者:草食、肉食及杂食动物生态系统组成分解者: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非生物环境3、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叫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1、生产性污染废气、废水、废渣2、生活性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粪尿白色污染3、其它污染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与自净物理作用:稀释、扩散、沉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水解生物作用:1、生物浓集(bioconcentration)概念: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并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某些物质在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可逐渐增高。这种现象叫做生物浓集作用发生条件:1)、污染物易被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较难分解和排泄3)、生物浓集多通过食物链进行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集时,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伤害。DDT在环境中的浓集作用环境状态环境中浓度(PPM)浓集系数海水5.00Ⅹ10-5藻类植物4.00Ⅹ10-28.00Ⅹ102鱼类2.074.14Ⅹ104水鸟类75.501.51Ⅹ1062、生物转化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1、经呼吸道吸收2、经消化道吸收3、经皮肤吸收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和储存1、分布(distribution):影响污染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的因素主要有组织的血流量、组织蛋白与污染物的亲和力大小以及体内的屏障作用。2、储存:储存库:某些组织器官中化学物质含量虽高,但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该部位称为储存库(storagedepot)。体内主要的储存库有:血浆蛋白、肝肾、骨骼和脂肪组织。靶器官:有毒化学物质有选择性地作用的组织或器官叫靶器官(targetorgan)。物质蓄积(materialaccumulation)蓄积(accumulation)功能蓄积(functionalaccumulation)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Ⅰ相反应或降解反应(phase1biotransformationordegradationreaction)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反应。Ⅱ相反应或结合反应(phaseⅡbiotransformationorconjugationreaction)参与的主要酶系: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生物解毒作用(detoxication)生物活化作用(bio-activation)四)、环境污染物的排泄1、肾脏排泄2、消化道排泄肠肝循环3、呼吸道排泄4、其它排泄途径四、衡量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指标广义:毒物(toxicant)狭义: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1、致死剂量(lethaldose)1)、绝对致死剂量(LD100)2)、最小致死剂量(LD01)3)、最大耐受剂量(LD0)4)、半数致死剂量(LD50)2、阈剂量(thresholddose)指有毒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3、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noeffectdose,ED0)指有毒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动物接触,采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是由慢性毒性实验确定,它是制定各项环境卫生标准的主要依据。4、毒作用带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1、作用对象的广泛性2、毒作用的多样性3、环境因素的复杂性死亡率4、低剂量的长期性患病率生理代偿状态生理变化不明显生理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谱三)、病理损害1、特异性损害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进入机体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2)、慢性危害环境中低浓度有毒、有害物质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则可发生慢性危害。如水俣病、痛痛病等。3)、远期危害(1)、致癌作用A、物理因素B、化学因素C、生物因素化学致癌物种类很多,根据其性质及致癌作用,可分为三大类:(a)直接致癌物(directcarcinogen)(b)间接致癌物(indirectcarcinogen)(c)促癌物(promotingcarcinogen)(2)致畸作用(3)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突然发生改变,称为突变(mutation)。凡能引起生物体发生突变的物质称为致突变物或诱变物(mutagen)直接诱变物(directmutagen)诱变物间接诱变物(indirectmutagen)自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ion)突变转换诱发突变(inducedmutation)碱基对取代基因突变(genemutation)颠换移码突变突变的类型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畸变(chromosemeaberration)染色体数目异常突变的后果:突变体细胞突变生殖细胞突变良性恶性细胞胚胎细胞显性隐性存活肿瘤转化老化发育和分化障碍致死致死突变恶变衰老功能或流产生育遗传性遗传负荷结构畸形死胎能力障碍疾病增加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致敏作用(2)免疫抑制六、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损害程度的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2、剂量或强度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3、作用持续时间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1)、相加作用2)、协同作用3)、拮抗作用4)、独立作用5、个体感受性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治一、治理工业三废1、工业企业合理布局2、改革工艺,综合利用3、净化处理二、预防农业污染1、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2、加强污水灌溉农田的管理三、预防生活性污染四、预防交通性污染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一)、空气的化学组成二)、空气的物理性状1、太阳辐射1)紫外线:益处:(1)抗佝偻病作用(2)红斑作用(3)、色素沉着作用(4)、杀菌作用(5)、其它危害:(1)、眼损伤(2)、皮肤损伤2、空气离子化概念: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阳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负离子对健康的益处:(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缩短感觉时值和运动时值。(2)、刺激骨髓造血功能(3)、降低血压(4)、改善肺的换气功能,促进气管纤毛运动(5)、促进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还原过程(6)、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7)、可改善睡眠,振奋精神,提高工作能力正离子对健康的危害:(1)、抑制气管纤毛运动,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2)、使人感到胸闷,烦躁,头痛3、气象因素(1)、气候对健康的影响(2)、气候适应4、室内微小气候二、大气污染与疾病一)、大气污染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混入各种污染物,使大气原有的正常组成比例发生了改变,污染物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的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2、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企业(2)、交通运输(3)、生活炉灶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当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使周围人群吸入大量污染物而造成急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有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如伦敦烟雾事件、洛衫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博帕尔甲基异氰酸酯中毒事件等。(2)、慢性中毒长期低剂量吸入大气污染NOX、SO2、颗粒物等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hronicobstructivepu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