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廊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廊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生态走廊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关键词:走廊,产业集群,生态学,研究,发展生态廊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本文简介:摘要:喀斯特地貌突出、石漠化严重、连片贫困集中的乌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核心生态区,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的核心区域。该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压力巨大,推进沿岸产业生态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乌江风情廊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的竞争优势。文化旅游产业日益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生态廊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本文内容:摘要:喀斯特地貌突出、石漠化严重、连片贫困集中的乌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核心生态区,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的核心区域。该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压力巨大,推进沿岸产业生态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乌江风情廊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的竞争优势。文化旅游产业日益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支柱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但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仍存在明显短板。基于产业集群视角,提出运用全域旅游理念、推动乌江风情廊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等建议。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廊道;乌江风情廊道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文化旅游、民俗旅游领域,近期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1-3],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4-6],文化旅游与生态扶贫[7-9]等。基于生态廊道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逐步成为生态保护下区域产业升级研究的热点,成为长江上游地方经济发展突围的热点。乌江流域地跨云、贵、渝、鄂四省的46县市,既是喀斯特地质集中、石漠化严重的欠发达生态脆弱区,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支撑区域。乌江沿途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浓郁,人文历史厚重,区域生态使命使其无法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升级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迫在眉睫。2016年,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国家风景道”的概念。同年,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25个国家风景道,并正式将乌江风景道(武隆、彭水、酉阳—遵义、贵阳、铜仁)列入重点建设的国家风景道。2018年渝黔政府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同建设乌江流域国家级旅游风景廊道(重庆—涪陵—沿河—德江—思南—铜仁/贵阳)。乌江风情廊道主体在重庆东南地区、贵州铜仁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明显落后于周边毗邻地区。经济要发展,生态要保护,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生态化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可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如何提升乌江风情廊道文化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程度,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一、乌江生态廊道直面的问题乌江发源于贵州威宁,是长江上游南岸唯一一级支流,流域横跨黔、渝、鄂、滇四省市8.79万平方公里土地,涵盖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个国家连片贫困区,区域内岩溶地貌典型、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地质地貌奇特、森林植被丰富、峡谷奇观众多、民族风情多彩、生态廊道独具特色,但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压力巨大,问题突出。首先,乌江水系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乌江水流直接注入三峡水库,乌江水系水质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水质,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和南水北调数亿人口的饮用水安全。近年来,国家和渝黔政府在乌江水系治理中投入巨资,在贵州拆除乌江干流、支流及沿线水域90%以上网箱养鱼,建设沿岸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生产垃圾,关停搬迁污染企业,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使乌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12月,乌江贵州段31个监测断面中27个达到良好,Ⅰ-Ⅲ类水质达到85%,乌江水系水质保持清澈状态,乌江水系总磷浓度由2015年1月至10月的0.13mg/L,下降到2017年1月至10月的0.083mg/L,总磷浓度呈现下降趋势,水体富养化矿物明显降低,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洋水河等支流变成了“清水河”。虽然政府大力整治,但部分地区仍存在Ⅳ类及以上水质,乌江水系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其次,乌江沿岸经济发展失衡。乌江流域渝东南武陵山地区和贵州铜仁地区属于典型欠发达区域,工业企业密集度偏低,工业化水平不高,但地方经济发展压力对承接东部产能转移仍然很热情,希望通过发展工业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部分市区县在招商方面环境门槛依然偏低,乌江沿岸重度污染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关停转移压力巨大。乌江沿岸部分地区仍存在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水域面积缩小,石漠化趋势进一步加重,山体植被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活水体污染、小企业粗放式排放导致乌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乌江环境承载力逼近上限。但各市区县经济发展目标各异,生态建设协同不充分,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各自为政,加剧了流域内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再次,乌江保护联动抓手不足。近年来,重庆、贵州两省市不断强化乌江环境保护,不断深化经济产业合作,各级地方政府间交流日益密切。在乌江生态保护方面,两省市均在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指导下展开大量细致的工作,但基于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的联动合作相对不足,缺少跨区域、常态化、工作化和考核化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与平台途径,省市间生态保护工作互动顺畅度不够、联动性不强。因而,应当建立渝黔地区乌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联动机制平台,强化跨区域政府工作联动考核机制,找准文化旅游产业联动抓手,为乌江生态廊道建设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和产业经济保障。二、乌江风情廊道资源禀赋与产业生态化发展定位乌江风情廊道是乌江流域旅游资源聚集区,具有资源禀赋品级高、质量优、分布广、密度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利用开发条件,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首先,乌江风情廊道资源禀赋优异。乌江风情廊道是乌江生态廊道的基础,在“国家风景道”政策的支持下,渝黔政府间以旅游产业联动为抓手,构建乌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联动的平台。乌江风情廊道旅游资源富集,人文底蕴十分深厚,地域文化特色极其鲜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乌江流域是国内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比较富集的地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4处(武隆仙女山喀斯特地貌、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地貌、赤水丹霞地貌、贵州梵净山),世界文化遗产1处(遵义播州海龙囤遗址)。国字号品牌资源众多,乌江流域有18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13处国家森林公园。除以上世界级、国家级等高等级的旅游资源禀赋外,大量的历史遗址遗存、众多的古镇、历史文化名村,都可视为可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乌江流域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7大类。“非遗”产品开发方面,利用乌江号子、土家哭嫁歌等“非遗”项目打造的“印象武隆”,利用苗族一系列民俗歌舞、传说故事等打造的蚩尤九黎城的“苗祖·蚩尤”等,成为“非遗”资源开发典型的代表。此外,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服饰、节庆、医药、建筑等方面也各有特色。以铜仁梵净山、彭水摩围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影响巨大。还有以黔东、湘鄂渝黔边区革命根据地遗址,长征遗址,解放大军挺进大西南遗址等为代表的丰富的红色文化。乌江航运的码头文化、黔中郡的流放文化等也各具魅力,这些都可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特色资源。其次,产业生态化发展定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长江水资源安全直接影响到流域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等。[10]乌江流域地处长江上游,系长江的重要支流,近年来乌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流域内工业、农业、水产等行业迅速发展,对乌江水质造成很大影响。[11]乌江系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直接从涪陵汇入长江,如果乌江水受到污染,直接进入三峡库区,将影响华东、华中、华北数亿人口的用水安全,严重威胁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和生产生活安全。乌江沿岸环境承载力弱,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农业,乌江沿岸经济发展要严守生态红线。乌江风情廊道应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满足当地、周边及外来游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己任,依托乌江风情廊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从根本上改变乌江沿岸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和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发展。再次,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近年来,乌江流域各区县充分认识到依托本土特色山水人文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性,因受区位、交通、人才、资金等发展条件制约,乌江流域文化旅游发展状况明显落后于周边毗邻地区。依托乌江风情廊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为沿岸地区贫困居民参与产业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加快推进沿岸地区城镇化和现代化,而且有利于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助力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前,多地区政府以文化旅游作为地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产业,涪陵提出建设“神奇巴国故都、魅力休闲涪陵”,武隆提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酉阳提出“生态强县、绿色富民”,铜仁提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沿河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南提出“加快构筑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乌江风情廊道沿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经迎来春天。三、乌江风情廊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乌江风情廊道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区域内形成多核联动的发展态势,但受投资强度、开发力度、社会经济水平和跨区域合作等因素影响,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显著。首先,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各国产业组织的先进方式,旅游廊道集聚各种旅游产业要素,实现了旅游集散与旅游休闲活动的高效衔接。[12]乌江风情画廊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自发孕育、政府有效引导以及二者共同作用,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关联度增高。以铜仁梵净山、武隆仙女山、酉阳桃花源等高品质景点为核心,整合了一大批旅游景点及旅游线路的发展,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产品,既竞争又协作,百花齐放,共荣共生。二是市场规模日趋壮大。乌江流域区县旅游发展迅猛,旅游收入增速明显,黔江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幅巨大,分别达到76%和86.5%,遥居增幅榜第一;铜仁市则分别达到45.1%和49.1%,位居增幅榜第二,总体来看,各区县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三是立体交通日趋完善。以重庆枢纽机场为中心,贵阳、毕节、铜仁、遵义、黔江、武隆(在建)等机场基本满足旅游需求。渝湘铁路贯通乌江风情廊道,渝湘铁路复线正在施工,拟规划建设渝湘高铁、涪陵至柳州铁路、昭通至黔江铁路。公路交通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尤其是南川—道真、酉阳—沿河、秀山—松桃等跨省市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隆—道真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交通系统正在优化与完善。乌江航运虽因沿途电站阻断,但重庆乌江画廊、贵州乌江画廊游船旅游基本不受影响。四是政策环境日趋优化。由于渝黔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双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将在10个方面展开合作,明确了共建、协同的任务,提出要打造乌江等一批跨省市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乌江流域国家级旅游风景廊道(重庆—涪陵—沿河—德江—思南—铜仁/贵阳),推进两地无障碍旅游建设和促进两地旅游一体化发展。其次,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短板明显。近年来,虽然乌江流域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仍有不少短板。其一,产品化文游旅融合程度不高,仍然以观光产品为主,文化旅游融合的程度肤浅、品位不高、数量不多,尤其是一些新开发打造的古镇、名村,普遍缺乏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不出本土特色。乌江流域对非遗展演的开发项目偏少。此外,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极少,绝大多数旅游小商品都是义乌制造,毫无特色可言。其二,产业链条不完整。乌江流域文化资源挖掘深度和综合利用不够,资源分散,没有形成线路,导致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短,资源所有者、产品开发商、产品销售商、旅行社、餐饮、交通等上下游产业条块分割严重,没有形成有机完善的发展链条,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其三,品牌形象不响亮。以乌江打头的旅游品牌不多,精品线路、精华景点少。尤其是没有打好民族文化资源牌,乌江风情廊道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没有多大的影响力,被铜仁梵净山、武隆天坑地缝的品牌影响力遮蔽。其四,体制机制不健全。乌江风情廊道主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