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A.墨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可知是墨子的思想,故A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尚贤尚同,故B错误;朱熹是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其思想离经叛道,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墨子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2.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2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地方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3.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答案】B【解析】唐代“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征收茶税”到宋代茶园交易与交子运用,说明唐宋两代茶田规模扩大,带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故A错误;唐代没有交子,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茶园占田大,产量多……茶园买卖频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明朝政府发行纸币和铜钱,纸币多用于发放官俸和收缴赋税,金银的使用在明初受到限制,但不久之后白银任由民间发行流通,然而纸币却逐渐停止使用。这种状况说明A.传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B.海外贸易冲击统治基础3C.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D.商品经济发展趋于停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市场经济部门长期处于狭小的附属领域,没有发展成为支配性的经济运作方式,因此明代纸币停止使用反映了传统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够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的相关信息,B不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的是纸币的使用情况,得不出经济差异的信息,C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纸币多用于发放官俸和收缴赋税,金银的使用在明初受到限制,但不久之后白银任由民间发行流通,然而纸币却逐渐停止使用”的理解。5.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的“出谋划策”下,各省才纷纷独立,这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各派力量合力促成的,故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可知,此时的立宪派力量还很强大,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此时民主共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主旨信息。本题的主旨信息是: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的“出谋划策”下,各省才纷纷独立。由此判定答案。6.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并举观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4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D.指导了洋务实践的开展【答案】D【解析】由材料“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可以得出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结合所处的时代,可以得出其思想的转变与洋务运动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曾国藩重视经济,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强调四学并举,即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的同时强调经济的重要,没有否定传统文化,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曾国藩对经济的重视,没有直接涉及发展实业,C不正确。7.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这体现了中国A.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B.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C.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D.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拒绝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目的在于避免苏联对自身经济的干预,维护经济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力更生的相关信息,A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材料所述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与否无关,D不正确。8.下表是“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部门工业建设交通通信农林水利文教卫生所占比例58.2%19.2%7.6%7.2%A.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5D.“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可知,工业建设占据了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史实。故A项正确。材料表格数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这与民生的改善并不密切。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是“大跃进”等“左”倾错误,而不是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9.“在雅典……只要符合多数人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B.缺少完备而有效的法律体系C.多数人的意志都是错误决定D.民主制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答案】A【解析】“只要符合多数人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缺陷,A正确;雅典有一定法律体系,B错误;多数人的意志不一定都是错误的,C错误;民主显然不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D错误。10.17至18世纪的英格兰人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消费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从底层的农民到高层的贵族,而且消费量极大。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B.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C.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D.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英格兰人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消费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说明当时英国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从底层的农民到高层的贵族,而且消费量极大”说明英国人消费水平6较高。故A项正确;B项错误在“开始”,材料不能证明是从现在才开始,故B项错误;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不能说明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C项错误;D项只符合材料的部分意思,而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排除。1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A.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B.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C.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D.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所以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否决属于立法权的制衡,体现了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是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A符合题意;英国上院掌握司法权,下院掌握立法权,而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立法权的制衡,和总统行政权无关,排除C;参议院和众议院由选举产生,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12.台湾作家杨渡在《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妇女。这是20世纪晚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照。这种“菲佣现象”反映了全球化下A.区域分工的不断发展B.移民浪潮的再次涌现C.科技资本的疯狂扩张D.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在《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中描写到一位在台湾做佣人的菲律宾妇女。这是20世纪晚期以来大量菲律宾妇女在世界各地专门做家庭佣人、保姆的一个写照”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即生产力的自由流动,故D正确;区域分工、移民浪潮、科技资本材7料未体现,故ABC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清初不合作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清朝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就面临着相当尴尬的困境。——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作用、彼此制约的辩证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等(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答案】(1)主要区别:前者侧重文化认同,后者强调国家观念;前者主张尊华贱夷,后者主张民族平等;前者受儒学影响,后者受两学影响;前者影响有限,后者影响深远。(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内涵不断丰富。积极作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助于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旗帜;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有助于全民族抗战。经济建设:实业救国思潮有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民族主义的相关问题。从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华夷之分”“亡国的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合举国之民心”“民族平8等,五族共和”“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