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体味文化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B.韩美再次举行联合军演C.中央财政拨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D.在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奥会解析:D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A、B两项属于政治现象,C项属于经济现象,D项属于文化现象,故选D项。2.下列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文化就是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C.文化是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概念的外延。B项所涉及的是文化概念的外延,也就是文化的形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C项主要是说人们的文化活动;D项所叙述的范围超过了文化内涵所概括的范围。正确选项为A项。3.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了无数中外游客,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人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能够相互转化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C.精神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解析: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故选C项。4.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这些行为的选择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为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①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②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③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④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2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D材料描述了在人们的各种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到人的文化人格,看到人的精神世界,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要强调人的文化素养的来源,③不符合题意;文化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错误。5.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④解析:C礼仪是交往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素养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等逐步培养出来的,③要选。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①要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实质,也没有体现具体的文化现象,②④不选。故选C项。6.“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明觉厉”……这些貌似“成语”的四字词组,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并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D.网络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解析:B材料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所以B项符合题意。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A项片面。人们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是主动和自觉的过程,所以C项错误。网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所以D项错误。7.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看,这些观点说明()A.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改造世界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产品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解析:D本题是考查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物质与精神3的关系问题。A项中,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有其合理性,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不能选;B、C两项中,文化都不能直接达到其结果,也不能选;D项最能够说明问题和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故本题选D项。8.2017年12月3日,伴随着“西成”高铁开通,蜀道难已不再难。蜀道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堪称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活文献”。在漫长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筑、诗歌和故事,让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这表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③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④古蜀道是巴蜀文化的全方位展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B蜀道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堪称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活文献”。在漫长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这说明文化是在人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活动赋予纯粹自然的东西以文化,①③正确;②表述错误,一定的文化是由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并不只是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的;④夸大了古蜀道文化的作用,错误。9.每年的艺考生们多上过“速成”培训班。就像对待流水线上的产品,培训班要求艺考生按照统一套路、统一方式学习,快速达成参加艺术考试的基本能力。事实上这种“速成艺术”与真正艺术工作者的素养相距甚远,原因就在于()A.统一方式学习无法培养人的素养B.艺术素养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积淀C.培训机构不具备个性化指导能力D.“速成”无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解析:B统一方式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素养,A项错误;培训机构具备个性化指导能力,C项错误;“速成”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必然关系,D项错误;“速成艺术”与真正艺术工作者的素养相距甚远,原因就在于离开了长期实践的积淀,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10.《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B.文化是神的恩赐C.文化是精神的产物4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解析:DA项错误,文化不是对神的描绘,故排除。B项错误,文化不是神的恩赐,故排除。C项说法不准确,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现象。题中西游记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体现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选D项。11.当今社会,正刮起一股泛文化风潮。生活中有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生产中有冬枣文化、海尔文化等。更有甚者,还有专门收藏旧时代女人小鞋的“三寸金莲文化”、研究乞丐交往的“丐帮文化”等。文化固然洋洋大观,但“凡事套文化”与“言必称希腊”有何不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答案:①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人们的文化修养,人们的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一定的普遍性。人们重视文化,体现了对文化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认识。③但把一切都贴上文化标签,是把文化庸俗化。我们应积极创造、发展生产和生活中健康的、先进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