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第二节新中国的秘书工作第三节外国秘书工作概况第一节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一、秘书与秘书工作的起源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三、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四、近代中国的秘书工作一、秘书与秘书工作的起源秘书工作源远流长。一、秘书滥觞的条件:1、领导机构(氏族机构和国家)的形成是秘书产生的基本社会条件;2、文字和文书的萌生是秘书产生的重要物质条件。临民治事——需要文书撰写保管领导机构管理工具管理助手秘书一、秘书与秘书工作的起源二、氏族公社时期秘书迹象:原始社会末期至公元前21世纪),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是秘书活动的源头,形成了最早的社会组织、权力中心、氏族领袖集团,最早的行政决策形式―会议制度―军事民主制,阶级社会的前夜。黄帝的史官:仓颉,帮助其记载国家大事;虞舜的纳言:龙,早晚忠实发布其命令;史官和纳言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秘书官。信访制度的开端:尧的进善旗;舜的诽谤木(华表);后来设置敢谏之鼓;后代的击鼓鸣冤源于此。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1、夏商奴隶制时期秘书工作的真正萌生:(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前11世纪)夏朝政治——第一个阶级国家,为镇压反抗建立了军队和刑法,设置“遒人、太史令”等官职辅助夏王管理国政事务。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文书珍品——甲骨文书。史官是最早的秘书人员。商朝巫史不分,一身二任(祭祀、撰拟保管文书),成为商朝最重要的秘书人员。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2、西周和春秋战国秘书工作(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西周巫史分工,史官地位上升,分工更细(大小内外御五史,设立了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在王左右,记录言行,出纳帝命,从事文书活动,是王的重要参谋助手;并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汇编本——《尚书》(28篇下行文,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种)。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秘书官职名称:如右秦国齐国魏国楚国各国君的重要随员高参尚书掌书主书左徒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现象探析:秘书人员——史官;秘书机构——太史寮;秘书工作——为国君记录言行,起草和保管文件,协助国君制定政策法令;秘书制度——保密制度、用印制度、正副本制度;养士之风盛行——最早的私人秘书。三、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1、秦汉、魏晋南北朝秘书工作: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2、隋唐宋秘书工作(公元581年-1038年)3、辽夏金元秘书工作(公元916年-公元1368年)4、明清秘书工作(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1、秦汉、魏晋南北朝秘书工作秦朝(外朝:三公)(内朝:尚书)丞相(金印紫绶)(丞相府:政务,左右丞)太尉(军务)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副丞相、掌文书、监察)汉初(外朝:三公)丞相(位高权重)(丞相府:政务,分曹治事)太尉(军务)御史大夫(中央秘书,皇帝耳目喉舌)(副丞相、掌文书、监察)汉武帝(重用内廷尚书)尚书署成机要秘书机构,剥夺丞相权。汉成帝设尚书台东汉光武帝(尚书台外迁)事归台阁(尚书台,六曹治事,后代六部雏形),丞相府形同虚设。出纳帝命,为王喉舌。曹魏曹操秘书令、曹丕中书令、中书监——中书省取代尚书台,出纳帝命。晋代设门下省,皇帝的顾问仆从机构北朝时,门下省最重要,取代中书省,参与机要。南朝又以尚书省为相府2、隋唐宋秘书工作(公元581年-1038年)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秘书机构、制度更加复杂完善。设有最早的信访机构——匦使院宋朝军政分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并称二府。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书中书舍人(阁老、五花判事)门下尚书出令审议执行中书省政务下设:通进司、进奏院、开拆房、主事房、催驱房,负责文书收发登记呈阅催办等枢密院军务翰林学士院翰林大学士(皇帝的机要秘书)P33秘书工作制度:保密制度、一文一事制度、贴黄引黄制度、限期承办、催办制度3、辽夏金元秘书工作(公元916年-公元1368年)辽朝西夏金朝元朝916-12181038-12271115-12341271-1368元朝:文书传递——急递铺文书立卷制度——同一类事立为一卷4、明清秘书工作(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明朝:票拟制度(用小纸条拟写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六部分治清朝内阁虚设军机处(机要秘书处)小结——知识点1、我国最早的秘书工作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时期。据《尚书.尧典》记载,舜曾任命一个叫龙的人担任“纳言”官,出纳帝命,上传下达,发挥秘书作用。2、我国最早的秘书工作者是史官。夏商周三代的秘书工作主要由史官担任,负责起草公文,传达政令,记录活动,掌管图法。如:夏朝的太史令,商朝的巫与史,西周的“五史”:大、小、内、外、御史。因而史官的官邸被看作最早的秘书机构。3、我国古代最早的秘书机构是——太史竂,产生于商朝,完善于西周。4、我国最早的文书珍品是——甲骨文书。一片完整的甲骨文书包括叙辞,问辞,占辞,验辞四部分。它是我国早期秘书活动的实物见证,记载了商代几个王朝(武丁-纣王)的重要政治活动。5、我国现存最早的公务文书汇编本和最早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本——尚书,它记载了尧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刑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主要文种有典、诰、誓、命、谟、训等。小结——机构和人员变迁夏商周三代的秘书工作主要由史官担任。西周的秘书工作,在殷商的水平上有所创新和提高。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都有史官,但史官的职责、地位起了重要变化,御史地位上升,成为国君近旁供差遣的笔墨工作。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国君相继设置了一些新的秘书官职,如“尚书、掌书、主书、左徒”等,广招贤人能士,掀起养士热,秘书工作得到充实与加强。秦汉时期,设有丞相府、太尉和御史大夫辅助皇帝综理国政;汉武帝时,设尚书署剥夺相府权。东汉发展成为直接处理政务的尚书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成为总揽中央的机要秘书机构;隋唐时期的秘书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三省六部制格局,互相协作和牵制。宋代的秘书工作由枢秘院与中书省分掌;明朝、清朝时期,内阁和军机处是最重要的中枢机关,综理全国政务。小结——古代秘书变迁规律纵观我国古代秘书机构的设置及职掌的发展变化,不难看出秘书部门是国家机关的中枢机构,各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秘书工作。尽管机构设置、官职名称频繁变动,但中央秘书机构一直紧紧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各朝皇帝进行统治的耳目和喉舌,参谋和助手。(重要性)自秦汉以来,皇帝是封建王朝的绝对权威,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秘书机构及其官员职能处于辅助地位,一旦他们僭越或对皇权构成威胁,皇帝就要设法变动他们。或削弱其职权,或撤换其官员,或解散其机构,或另立新机构取而代之。(辅助性)于是,2000多年来,中央秘书机构从外廷到内廷的不但置换,秘书官员从内侍到权要的频频升迁也就成了历史规律。任朝代更迭,江山易主,秘书机构和人员变化无常,但各级各类秘书机构和人员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辅助性质从未改变,秘书工作也从未间断。(普遍性)古代秘书机构变动概览秘书机构作为君主统治的重要工具和喉舌,地位及其重要。故汉武帝以后,历代帝王都惧怕权柄下移,常使用身边那些小吏夺取国家重臣之权,使高官与要职分离,便于掌握全权进行专制统治。于是出现了秘书机构的频繁变动和循环更替,如图所示尚书台3、唐代翰林学士1、汉代:三公2、魏晋中书令门下侍中4、明代内阁学士司礼监5、清代军机处小结——古代形成的秘书工作制度1、公文用纸制度:汉代以前,文书的载体材料一般为金、石、竹木、甲骨、绢帛等。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张被广泛采用,并取代竹简,成为文书的主要载体材料。东晋末年,太尉桓玄下令公文统一用黄纸。南北朝时期,黄白两种纸兼用。唐代规定,凡黄纸一律为皇室专用,官吏不许妄用;征讨性的命令用白麻纸,臣民上书和官府往来文书,只能用白纸。并且文书尺寸要小于皇帝诏敕文书的尺寸。此制度使文书种类易于识别,外观整齐,利于文书处理和保管。2、公文缮写制度:指文书所使用的书体和缮写要求。秦代以小篆为主,汉代以隶书为主,魏晋南北朝始用楷书,兼用行书。楷书和行书的出现魏秘书人员缮写文书提供了方便,一直通行到现在。对文书的缮写要求,各代有严格规定:要准确无误,注重时限。延一日笞50,延十日徒一年。凡改动处,要加盖印章以示负责。保证了公文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小结——古代形成的秘书工作制度3、公文的判署、签押制度:是指主管人员在文稿审定后写上“可、闻、依、同意、批准”等简短的评语(判署),并在文稿上亲自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签押)。签字用行书称行押,用草书称花押。签在首尾纸缝之间称押缝,在文尾称押尾。此制度增强了主管官员的责任心,也增强文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4、文书用印制度:印章是权力和信用的标志。印章使用始于商周,史称“玺”,用金玉铜银制成,尊卑共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封检文书;秦始皇时期,印和玺用法开始有严格区别,“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秦律规定,对盗用官印者依伪造罪惩办,严防未加印玺或假印玺的文书出现。自此,印章作为权力和信用的标志历代沿用。汉代一官一印,罢官时,其印上交或带走均可。南北朝时期,实行官印移交制度。唐代还设监印官,文书经审核无误后,方可用印,并规定一文一印。两页以上的公文,则在两页之间加盖骑缝印。文书加盖印章,说明发文机关对该文确认无误,增加文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此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小结——古代形成的秘书工作制度5、副本制度:始于西周,指文书正本以外的复制本。凡重要文书大多有副本多份,分存各处。王命文书宣读颁行以后,正本交受命官,内史另录副本藏于王室备查。重要文书正本还要送宗庙保存,作为教化子弟的教材,副本则由史官和主管官员各存一份。清代设有副本库,凡奏折,一般都交军机处抄录副本,送内阁发抄,抄完后交回存档。此制度对保存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意义。6、文书驿传制度:春秋时期即有邮驿制度,步传称邮,马传称驿。汉代有驿使专事传递文书,相当于现代的机要交通。唐代驿传制度更加完善,每隔30里设一驿站,用以传递文书。传递不及时耽误行程要处以笞杖。唐宋传递文书均有颜色不一样的牌,以表示所传文书的紧急程度。宋用金、青、红三色区别,金色最急。军机要事用金牌。元代设“急递铺”,紧急文书用轻骑良马传递,以加快传递速度。明代有陆驿、水驿,陆水驿相结合,以京师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延伸。清代,设机构和官员专管全国驿传事务。每15里设“急递铺”一所,公文随到随传,不能延误。此制度保障了公文的畅达和政令的推行。小结——古代形成的秘书工作制度7、一文一事制度:始于唐代,指一份公文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不同的是由不得混于同一文中。此制度既加快了文书处理速度和效率,又利于保密和归档。至今沿用。8、贴黄、引黄制度:是古代文书撰写和处理所形成的制度。贴黄,在唐代,指皇帝的敕书如需要改正,就在该地方贴上黄纸,然后改正。在宋代,指文章意犹未尽,就拟写补充说明贴在后面。引黄,是指用黄纸将篇幅较长的文书要点引出,贴在文件的封面上,使阅读者对公文对内容一目了然,能分轻重缓急进行办理,从而提供公文处理效率。9、票拟制度:是明清两代宫廷中收文处理的一种方式。始于明代,时称“条旨”。是指内阁(军机处)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拟出批复或批办意见,并写在纸条、票签上,供皇帝审阅定夺。小结——古代形成的秘书工作制度10、秘书工作的保密制度:从产生之时就开始形成。秘书官员作为历代统治者的近臣,必然接触到许多国家机密,尤其在文书制发、运转和保管过程中能否保密,之间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保密工作,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如,春秋战国时的“封泥”,汉代的“皂囊”,唐代对泄密者处罚极重,泄漏重大机密处以绞刑,非重大机密处徒刑1.5年;若泄漏于藩国罪加一等。宋代规定,机密公文不准公开榜示,禁止复制;明代规定,泄漏重大机密者处斩,一般泄密者,杖100,并罢职不用;清代,对机密查办事件,在堂上缮写,密封后传递,并将底稿也封存,等到查办事件完毕后始可拆封登记。如有泄密者,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