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 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 第47讲 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47讲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一、史料鉴别与运用[理论指导]1.史料概念: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历史靠着些资料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获取历史结论。2.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所遗留下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跟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2019·浙江省“五校联考”高三考试)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描写乾隆实为内阁学士、浙江海宁人陈元龙之子,与雍正之女同日降生。雍正为增加与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筹码,将两个婴儿互换。乾隆即位后数次下江南正是为调查自己身世。而据日本东洋文库藏孤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记载,陈元龙共育有二女一男,最小的儿子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比乾隆大17岁,更不要说年长的两个女儿了。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有()①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故金庸著作记载不可信②研究历史人物须依靠家谱,故东洋文库藏孤本可信③解开乾隆的身世之谜还需要借助其他更多种的史料④只有正史《清史稿》才是记载乾隆出生的可靠材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学作品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①错误;研究历史人物可以利用家谱,至于日本东洋文库藏孤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第五修》中记载是否可信,需要多方史料考察研究才能下结论,故②错误;关于乾隆的身世2之谜,需要借助各种史料加以考察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故③正确;《清史稿》是官方编订的史书,它可以作为研究乾隆出生的重要史料,但孤证不立,仍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加以研究,故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答案]C(2019·4月浙江选考,T26)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材料说明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项符合题意。[答案]C(1)注意储备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史料;二是确定研究类型,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③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2)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二、史学研究与方法[理论指导]1.区分历史与历史学: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2.历史学的基本要素(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3(2)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3)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简介,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4)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3.史学研究:就是利用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论证历史现象的真伪、获取历史结论的方法,简单地说是考查史学思想、历史观、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理解运用。4.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如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2)历史比较法:将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5)“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5.历史研究的步骤及原则(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2018·11月浙江选考,T26)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解析]对待历史人物评价应当是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同时并存的,没有先后,故A错误;“古人的认识”不一定公正客观,故B错误;C项的说法较为客观合理,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对待历史人物评价一定要用材料说话,故选C;对历史人物评价无法进行时空思辨,故D错误。[答案]C(2017·11月浙江选考,T26)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4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以各种方式存在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解析]题目材料中官方史料和清廷档案的记录以及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的日记,均是这一时期历史信息的存在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2017·4月浙江选考,T26)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C.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解析]20世纪60年代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特点,是说明学术争鸣的现象存在,而不是说明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故A项错误;学术争论有利于澄清事实、还原历史真实,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争论是说明在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兰亭序》真伪的争论,而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故D项错误。[答案]C(2016·10月浙江选考,T26)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解析]由材料信息“以忧时伤世的感情……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可知家国5情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故B项正确。[答案]B(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性、因果性、借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②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③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④时代的局限性等。(3)注意史学研究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4)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三、常用的史学研究视角[理论指导]1.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2.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3.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社会史观: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