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一宋明理学一、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2.过程(1)唐代中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儒学复兴和创立的先声。(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②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③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3.影响(1)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2)理学孕育而生。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时代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备注北宋理学程颐程颢(1)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世界本原)。(2)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孔颜之乐)理学的开创者南宋朱熹主要主张(1)理气关系论:①理比气(物质)更根本,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理学集大成者2①主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4)编写《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之成为理学(儒学)经典南宋心学陆九渊(1)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这一核心命题,所谓“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3)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和“意见”心学的开创者明代王守仁(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所谓“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c)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均产生深远影响。“心学”代替了“理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者并不是前后相继的关系,二者也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探究点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研读】史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3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王阳明《传习录》探究:(1)据史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提示]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史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探究:(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同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1)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探究点二理学的新发展【史料研读】史料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提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4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④汉朝——官方化;宋明——世俗化。⑤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考点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c)1.著作:《明夷待访录》。2.思想主张(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最精彩),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反映)。3.影响(1)其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2)其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b)1.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2.思想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2)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b)1.著作:《船山遗书》。2.主要思想主张(1)政治上:主张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2)哲学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3.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挑战正统、批判专制等主张,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四、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c)1.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具有鲜明的反专制启蒙色彩,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尽管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仍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但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虽然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其实质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探究点一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史料研读】史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顾炎武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王夫之探究:据史料结合所学,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提示]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先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6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探究点二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清康熙帝表示)“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巨。”(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凌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胜言哉!”——《东华录》探究:结合史料思考,康熙帝和雍正帝对儒学有何认识?明清进步思潮对正统儒学的批判与超越有何历史意义?[提示]认识:康熙皇帝视朱熹为儒学之正统,雍正皇帝强调三纲五常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意义: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冲击当时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促进了社会的思想启蒙。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及实质(1)积极方面①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构成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局限性: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3)实质:明清进步思想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并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2019·4月浙江选考,T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7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情怀,A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项排除。2.(2018·11月浙江选考,T6)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A.知行合一B.本心即天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解析:选D。题干中“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为朱熹理论,故D项符合题意。3.(2017·4月浙江选考,T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意识,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故A项符合题意;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排除B项;尽管明清封建制度在走向衰落,但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不断强化,排除C项;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具有民主启蒙性质,不属于新的理学体系,排除D项。1.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以下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