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考点考纲内容考核要求备考指南1.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1.从考查形式看以选择题为主。几乎没有空白,百家争鸣、宋明理学、四大发明及书法是高频考点。2.围绕热点“以史为鉴、文化自信”,可能要关注“百家争鸣”“宋明理学”等。3.围绕“道德中国”,可能要关注“儒家思想内涵的发展演变”并联系“孔子”。4.围绕热点“新四大发明”问题需关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太学的创建b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3.宋明理学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c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c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b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b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c5.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b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b火药的发明和使用b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b6.中国的古代艺术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b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b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b京剧的产生和发展c7.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b“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b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b元杂剧著名作家关汉卿b2明清四大长篇小说b第26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一百家争鸣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1.儒家(1)孔子(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③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②主张“齐物”“逍遥”论。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认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3(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主张法治,实施严刑峻法。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2)作用: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4.墨家:墨子(创始人)(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贡献。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探究点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研读】史料一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墨子探究:(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和墨子主张的不同。[提示]孔子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墨子的“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不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故不被统治者重视。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4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探究:(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根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提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探究点二早期儒学的形成【史料研读】史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探究:(1)根据史料一,说明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提示]应具备品德:注重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史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探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5人,行仁政。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考点二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2.经过:董仲舒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核心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3.董仲舒的主张(1)倡导儒学、实践德政、实行教化、政策的“更化”。(2)君权神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是一致的。4.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二、太学的创建——(b)1.创建时间:汉武帝时期。2.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太学兴办,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国家掌握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提高了儒学的影响力。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1.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6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3.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4.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探究点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料研读】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探究:(1)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提示]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探究:(2)历史学者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提示]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但从维护封建统治角度来看,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特点及评价(1)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2)特点①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②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③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④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⑥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3)评价7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废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探究点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摘自《祭孔典礼的历史沿革》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提示]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史料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