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苏联的社会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1.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2.影响(1)积极: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2)消极: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个特殊性(1)它适应了战时需要,这是“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它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配给制等,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1.背景(1)经济危机: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2)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社会矛盾。2.内容(1)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意义(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探究点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史料研读】史料一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我们遭受了严重的失败。”探究:(1)史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指什么政策?列宁对这一政策的认识有哪些?[提示]“经济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认识:该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使苏俄过渡到共产主义。史料二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探究:(2)史料二中,在农业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的实践是什么?[提示]实行粮食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②单一公有制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②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违背生产力要求,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考点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斯大林模式”——(c)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3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2.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2)1924年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3.表现经济方面实行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实行全盘集体化政治方面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手中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积极影响(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3)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5.严重弊端(1)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向农民索取的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3)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二、戈尔巴乔夫改革——(c)1.内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2.影响: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迅速恶化。三、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订《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有着74年历史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4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探究点“斯大林模式”【史料研读】史料一探究:(1)史料一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史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探究:(2)史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史料二表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5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1.(2016·高考浙江卷)如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选C。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2.(2017·11月浙江选考,T34)“一战”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作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引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材料二残酷的战争激化了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6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答案:(1)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2)探索: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理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1.下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粮食产量低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解析:选C。1918~1921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C项正确。2.(202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A.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B.全面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C.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1921年”和“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可知,苏俄当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主张用市场经济7手段发展国民经济,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主张以新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过渡,故C项正确。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选B。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要求,排除。4.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__________”成为最时髦的名词。这里“________”应填写的是()A.计划B.法治C.集体化D.工业化解析:选A。根据材料“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可知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建设成就显著,故选A项。5.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下表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千人),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国家1926年人口1939年人口人口增长数增长率%苏联147028170577+23529+16.0俄罗斯7779199591+21800+28.0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