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1.(2018·安徽师大附中期中)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B.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解析:材料“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风气,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由于“士”的出身多样,一旦被选中可能位极人臣,但是和国君没有血缘关系,对世卿世禄的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之“士”更强调有一技之长,没有道德的约束,无法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故C项错误;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2.《诗·鲁颂·泮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国家高等学府)”,但后来又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不办学校),无学不害。”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推动儒学的学校化教育B.“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推动私学发展C.分封制的瓦解使诸侯失去官办学校的能力D.“礼崩乐坏”使统治者急于恢复礼乐制解析: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学学校化教育才出现,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使各国统治者忙于战争,顾不上办学,更无法恢复礼乐制度,排除C、D两项。由于各国重视士的作用,士是由私学培养的,因此各诸侯国的官学可以不要,故选B项。答案:B3.(2019·安阳月考)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其思想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但其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却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等级秩序C.主张“仁政”D.天人感应解析:孔子的“爱人”“礼”都是讲究等级的,这就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因而受到了重视,所以答案选B项,排除A项;C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2答案:B4.(2018·浙江卷)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两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B5.(2018·洛阳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反对在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认为在法律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一学派是()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解析:材料中强调君主和法律的作用,显然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A项主张无为思想;B项是兼爱非攻思想;D项倡导仁义和德治。答案:C6.(2018·辽河油田二中月考)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道家提倡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是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儒家,儒家主张“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故选D项。答案:D7.(2018·衡水月考)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其中“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3A.儒家思想的产生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一解析:“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儒家思想地位的奠定,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地位,C项符合题意,正确;儒家思想的产生只是产生阶段,尚未奠定儒家思想的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家争鸣时期儒家的思想只是和其他家思想竞争的阶段,百家争鸣也未奠定儒家思想地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合一时儒家思想的地位早已奠基,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C8.(2018·湖南嘉禾、临武联考)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逐渐实现,然而随之出现的儒生与文吏的对立又使这一理想遭遇波折。为此,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儒吏分工,各司其职D.崇儒尚法,儒表法里解析:儒生与文吏的对立促使汉武帝采取既崇儒又尚法,儒表法里的措施,D项符合题意,正确;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既崇儒又尚法而非独尊儒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武帝采取既崇儒又尚法而非儒吏分工,各司其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项。答案:D9.(2018·盐城南阳中学月考)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解析:张载主张“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他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张载主张“为往圣继绝学”,体现了他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理学家主张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0.朱熹曾说,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原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历史上“天人感应”理论B.人类社会发展规律C.社会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4D.自然界运行法则解析:历史上“天人感应”理论为汉代董仲舒提出,不是朱熹观点,故A项错误;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的核心观点,而理学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故C项正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界运行法则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故B、D两项错误。答案:C11.(2018·浙江卷)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出④,故选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①与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答案:D12.(2018·榆林二中期中)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秦朝“焚书坑儒”的压制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c处:魏晋、隋唐“三教合一”D.d处:明清批判传统思想的推动解析:a处:秦朝“焚书坑儒”的压制,呈下降趋势,正确;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得到了汉武帝的推广,成为了正统和主流,呈上升趋势,正确;c处:魏晋、隋唐“三教合一”,佛教、道教思想在社会发展,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呈下降趋势,正确;d处呈上升趋势,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特别是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成为了官方哲学,错误。故本题选D项。5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题26分,共计52分)13.(26分)(2018·吉林二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三: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结》(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6分)(4)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4分)答案:(1)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6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3)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原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4.(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