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涉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北省涉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反映出A.受封主体发生转换B.利用宗法关系巩固统治C.西周礼制发生变化D.周王直接控制区域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可知,这是周王在通过婚姻的宗法关系来实现稳固政治统治的目的,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受封主体的转换,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西周的礼制变化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只能说明周王间接控制区域扩大,故D不符合题意。2.《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可知题意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并不能“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选B项;宗法制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C项;西周时期属于贵族政治,没有形成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故排除D项。2【点睛】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制度,根据“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可判断反映的是大小宗,由此判断与宗法制有关。3.西周时期周公对当时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改革,原先的“一夫多妻”变为“一夫一妻多妾”的礼制。周公的这一改革旨在A.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B.扩大姬姓封国的数量C.实现贵族婚姻门当户对D.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妻妾之分产生了嫡庶子之别,而当时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改革避免了权力继承时的争夺,有利于增强权力继承时的稳定性,故选A;婚姻制度的变化与姬姓封国数量无必然逻辑,故排除B;材料无法反映贵族婚姻的门当户对,排除C;儒家思想创始人为孔子,此时孔子尚未出生,故排除D。4.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娶西申女子为妻后生平王,幽王因宠爱褒姒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平王逃到西申受到申人保护,周幽王起兵西申战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这说明A.西周末年中央集权逐步弱化B.母族干政是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C.异姓诸侯始终是西周不稳定因素D.宗法血缘仍是政治斗争焦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幽王废嫡立庶后,幽王兴师诛杀平王,战败,导致西周灭亡。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周幽王的做法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血缘仍是政治斗争焦点,故D正确;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母系干政的有关信息,犬戎不属于异性诸侯,排除。5.从甲骨文的内容看,商王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占卜时神在甲或骨上所显示的旨令,是3吉是凶,能否可行,要以“王占日”的形式决断。商王甚至亲自充作占卜人,主持阔卦发布命辞。由此可见在商代A.商王完全依靠神旨实施统治B.占卜是实现王权神化的手段C.最高权力脱离了神权的限制D.占卜人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商王以占卜结果作为决策依据,并亲自充任占卜人,反映了商王通过神权神化王权以加强自身统治,故B项正确。A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反映王权并未脱离神权而独立存在,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占卜人掌握最高权力,排除。6.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出现这种社会状态的主要原因是A.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加强控制B.周公创作礼乐制度巩固阶级秩序C.秦朝颁布成文法典强化等级秩序D.汉代郡国并行制度合理分配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班固认为西周等级鲜明和社会秩序井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礼乐制度和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巩固阶级秩序。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时间不符,且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关系等方面信息,A项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时间不符,C项排除;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导致出现七国之乱等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排除。7.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4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8.“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建立中央集权制②实行分封制③确立礼制④首创王位世袭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建立中央集权制,夏朝禹传位启首创王位世袭制,①④不是周代维新的内容,C项符合题意;实行分封制和确立礼制,是周的制度,②③说法是史实,与其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9.《左传》(文公十三年)管仲对日:“……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山西出土的晋侯苏编钟上有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以上这两段史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包括①朝觐述职②出征作战5③缴纳贡赋④镇守疆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贡包茅不入……寡人是征”和王令苏“率乃师……伐凤夷”可知这里诸侯对周王要尽的义务有缴纳贡赋和出征作战,②③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材料不包括朝觐述职和镇守疆土的义务,①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10.周初首都在关中的镐京(今西安)。周武王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周公摄政,营建成周(今洛阳并放置九鼎,六师(军队)于此,从而形成两京制。据此可知,周初建都洛阳A.扩展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B.实现了对中原的直接控制C.确立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D.利于控制殷商的残余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可见周初建都洛阳的原因是便于控制殷商残余势力,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原已经是周的统治区域,建立新都体现不出扩展统治区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实现了对中原的直接控制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施确立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而不是营建新都,故C项错误。1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直接有效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6【答案】A【解析】【详解】“制六合”指代管理天下,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选项A正确;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其效果并不如郡县制直接有效,选项B、C、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制六合”的理解,将其对应至教材知识点加强中央集权。12.某学者说,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建立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形成了现代的有权力的国家,它可以阻止社会组织的形成,阻止其他组织能够挑战它权威的可能性。“现代化的政治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专制主义D.科举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有权力的国家”“阻止……挑战它权威的可能性”等可知A错误,B正确。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不是政治制度,排除C。科举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13.……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答案】A【解析】材料既涉及郡守又涉及县令,所以描述的是郡县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既不涉及三省又不涉及六部,不是描述三省六部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既不涉及三公又不涉及九卿,不是描述三公九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科举制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注意郡守、县令是本题的题眼。714.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定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宣扬君权神授C.树立专制权威D.制造暴政依据【答案】C【解析】本题以“皇帝”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作为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C项正确;A项易误选,从表现上有炫耀文治武功的意思,但不符合题意;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光明”“兴益”不符,排除。15.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②从分裂到统一③从世袭到任命④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西周分封与秦朝郡县制的图片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上郡县制长官的任免权在君主,不再是诸侯世袭的统治,标志着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转变,官员由世袭变为任免,地方管理也由分治发展到了中央集权,①③④说法正确,B项符合题意;分封制建立时,诸侯国拱卫王室,国家不是分裂的,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1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郡县制C.反对郡县制D.主张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该大臣认为商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为诸侯,不实行分封制,则天下大乱时没有诸侯国的救助就会孤立无援,他实际主张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故C正确,B错误;材料未涉及反对中央集权,材料也没有反映主张中央集权,排除AD。17.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9D.②①④③【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唐代的三省六部,②是秦朝的三公九卿,③是明朝的“废丞相,权分六部”,④是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此可知②①④③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判定最早和最晚的项目,然后排除即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8.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有了纠纷,需要打官司的话,按秦朝官吏的职责,他应当首先找A.御史大夫B.县令C.丞相D.郡守【答案】B【解析】秦朝郡下设县,县令为一县之首,管理行政、刑狱等事务,秦朝地方百姓需要打官司,应该先找本地方的县令,故B正确;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官吏,不是地方官吏,故AC错误;郡守是秦郡一级的最高长官,管理郡中的行政及刑狱,郡下设有县,地方百姓需要打官司,应先找县令,再找郡守,故D错误。19.通过这条运河,从巴蜀一带出发的粮船被送到战争前线,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攻克了岭南。这条运河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答案】C【解析】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灵渠位于广西岭南,利于秦军作战,故选C;都江堰,郑国渠皆位于四川;井渠则是汉代开始开凿的,排除其他选项。20.《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