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风险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风险分析。关键词:商业银行,债转股,不良资产,风险,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风险分析本文简介:摘要: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内部管控、法律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速一直维持在高位,增加了运营的风险性。为此,如何有效控制、消除不良资产成为紧迫之需,而债转股可将银行债权转换为对企业的股权,为企业与银行突破资金困境、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随着债转股政策的实施推进,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风险分析本文内容:摘要: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内部管控、法律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速一直维持在高位,增加了运营的风险性。为此,如何有效控制、消除不良资产成为紧迫之需,而债转股可将银行债权转换为对企业的股权,为企业与银行突破资金困境、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随着债转股政策的实施推进,出现了目标定位不准、实际操作困难以及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以债转股的内涵为研究基点,并透过不良资产的发展现状,阐释债转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有效解决的策略。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风险成因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强,加之金融市场竞争的层层升级,各大商业银行面临日趋严峻的经营局面,尤其不良资产问题更是凸显。银保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达到了1.96亿万元,比上季度上升了1829亿元,不良资产率为1.86%,较上季度同比增长了0.12%。在此形势逼迫下,加大力度化解与处置不良资产成为首要任务。坏账核销、重整重组、批量转让、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成为最常用的方法,而债转股可有效融合管理咨询公司、金融资产公司、企业等,将银行债权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盘活了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缓解了企业还债压力。而且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中提出“以市场化转股方式,来促进企业杠杆率的降低”,由此,商业银行也将不良资产债转股作为重点予以推进。但是过度推行以当期利益换取未来价值增值,资本消耗及盈利稳定性不可知,且可能引发“奖懒罚勤”的问题,促使企业恶意举债,形成恶性循环。为此,结合不良资产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债转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对于趋利避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债转股的内涵界定基于处置主体的视角,可将其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分为自主追偿、转让出售。自主追偿通常是商业银行内部设置专门的贷款回收及不良资产清算、核销部门,以重组、诉讼、物产抵押、破产清算、债转股等方式来处置无法快速、有效回收的不良资产,而债转股作为一种可选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是指在企业长期举债,且资不抵债、偿债能力欠缺的前提下,银行通过正规的金融管理机构将原本用于贷款的专权,转变为股权投资形式,形成一种股权、产权关系,简单地说也就是“企业欠银行的贷款以股票形式替代”。通常,债转股的实施需要遵循既定的条件,具体分析如下。(一)企业主体的要求性不良资产债转股并非可以针对任何主体实施,其对于企业主体资格有着特殊性要求。一方面,能够实施债转股的企业需要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能够通过合理规划、改革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创新;而对于债权债务关系多而复杂,且产能过剩、扭亏无望的企业则不能实施债转股。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工艺、装备及产品与国家产业发展要求契合,具备先进技术、成熟市场、环保生产等能力,同时,信贷记录良好,不存在恶性借贷、转移资产和无故拖欠、违约的行为。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商业银行才能对其实施债转股的处置方法。(二)转换流程的限制债转股并不是由银行直接将债权转换为股权,除非国家特殊规定外,债转股必须经由特定的资产管理机构予以实施,银行需要先将债权转让给专门的实施机构,再由其将债权债务关系转为股权关系。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发展现状(一)不良资产加速暴露,市场供给激增在供给侧改革、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整改的紧迫性,尤其在贷款政策的收紧、预算软约束及金融严格监管下,其呆滞、不良账款等正在加速暴露。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分析,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96亿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4%,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规模仍居高不下,不良资产的市场供给量依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尤以占据信贷业务60%比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为甚,且随着贷款集中的资源型、产能过剩产业企业的逐步整改,到期账款无法追还的问题不断凸显,累积的不良资产将加速暴露,由此将影响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的稳定性。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社会融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1—9月贷款核销的规模共计645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775亿元,增长了35.2%,这从侧面反映了商业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的决心和力度。(二)投资者趋向多元化,市场需求扩大面对持续暴露的大规模不良资产,压减、处置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谋求新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在资金政策、法律法规等的支撑和驱动下,加之不良资产供给的不断激增,投资者亟待开发新的市场领域,各类形式的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涌现,并呈现快速发展之势。虽然从整体上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仍占据主导,但是随着债转股的不断推行,资产管理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容,所述子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基金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也纷纷参与其中,成为不良资产的承接主体。投资者正趋向多元化发展,这将从根本上拓展不良资产的市场需求量,实现供需的有效对接,为商业银行债转股处置方式的顺利、深入实施提供重要支撑。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潜藏着企业赖账的道德风险债转股方法虽可在短期内缓解企业的资金困境,降低还款的紧迫性,但并不是“天下掉馅饼”,只是债务的一种转换形式,存在利弊性。尤其对于生产经营技能严重滞后、产能落后的企业,债转股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不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内部管控失调等问题,长此以往企业必将陷入僵局,其占用的大量呆滞账款转成股权后,依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成为一种实质上的“债权豁免”。而企业作为追逐利益的主体自然更愿意争取“免费的午餐”,人为故意拖欠贷款,以逼迫银行主动地实施债转股,由此可能诱发一些企业赖账的道德风险,借助债转股之名,转移资产及设备,使其成为空壳企业,最终再将不良资产的处置风险转嫁于商业银行自身。(二)目标定位存在方向的偏失债转股是商业银行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问题,实现资金良性运转,破解呆滞账款的主要抓手。因贷款面向的是各类企业,而非特定的主体,故而,债转股目标定位应该是恢复和重建银企之间的信用关系,实现双向合赢。而纵观现状,债转股实施主要目标是为国有企业减轻债务负担,从根本上归属于银企债务调整机制中的一部分,客观上也是以信用关系的重塑为核心。但值得关注的债转股是以高成本融资替代低成本融资,风险更高,其将放弃财务杠杆带来的资本节约,而国有企业却偏好这一融资形式,究其原因是债转股在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心理预期中是一种虚置、低廉的权益资本,其资金成本要比债务融资低很多,甚至等同于“债务豁免”。由此势必驱动国有企业对于债转股的疯狂追逐,而未将精力放在企业整改发展上,致使企业自身资产的盈利能力逐渐削弱,陷入财务危机不能自拔,商业银行的债转股形同虚设,未发挥其应有效用。(三)资产管理公司面临诸多的操作难题债转股的目标预期定位及道德风险为其实施设定了诸多障碍,除此之外,从实施的外部条件来看,例如基于资产保全的技术视角,不难发现,因不良资产的规模、资产质量、资产运营管理能力及政策法规等的影响,债转股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从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资产的构成来看,多为累积多年、账目核对差距大、无担保抵押的信用贷款,资产整体质量较差。另外,资产管理公司的人才支撑和营运效率尚无法支撑大规模呆滞账目的处置,由于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内部繁杂的利益关系,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在行政干预下,尚不具备债务重组、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同时,“虚假包装”式的股票价格飘忽不定,影响投资战略人的正确判断,增加了债转股的操作困难性,可能导致资产管理公司无法成功退出,只是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股权,这些均从根本上制约了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的有效发展策略(一)秉承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商业银行的债转股不是单方行为,而是涉及了银行、企业、资产管理公司等多方主体。在其相互对接过程中,应该明确不良资产债权转让、取得的规则,各参与主体要准确认知债转股的目标定向、消除不合理的“债权豁免”“天下掉馅饼”的心理认知和预期。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明确债转股的主体资格、转让流程及实施细则,遵循市场化的平等自愿、公平协商等原则,来确定不良资产的价值,进行转入转出,以规避不必要的利益冲突、防范风险转嫁;同时,还应明确资金管理公司设立、变更终止等条件,进行债转股运营管理的行政许可条件、程序要求,为债转股的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二)制定监管及实施细则商业银行要处置不良资产,防止其吃掉“利润”,就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推进债转股的实施。按照既往规定,商业银行无法直接实施,必须经由专门的资金管理公司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及渠道予以推进。鉴于权益融资风险性较高,为确保资产的质量和成功转为股权的概率,应制定较为严格的洁净转让和真实出售细则,防控转让风险。要健全资金管理公司的组织监管体制,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有效制约的风险管控机制,要求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对其控股或者参股的商业银行之间建立“防火墙”,对资金业务、人员配置等进行全方位隔离,防范利益输送、冲突和风险。另外,要强化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明晰内容和具体措施,强化债转股信息的披露和对接。五、结束语在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以往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迅速暴露,且随着贷款密集的资源型、产能过剩等行业还款能力的日渐孱弱,市场化的债转股成为利于借贷双方的最佳选择。但随着其规模的逐渐扩大、供需市场结构的失衡、不良交易市场的加速扩展,债转股的风险得以凸显。深化认知、识别风险,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深化债转股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应用,将有效驱动商业银行供给侧的改革发展。参考文献:[1]尹燕海.“债转股”利弊及新一轮债转股取向探讨[J].金融会计,2016(06):73-77.[2]王华萍.我国银行债转股发展培育机制研究[J].西南金融,2016(08):39-42.[3]张晓丽.我国国有企业债转股的风险分析及其规避[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2.[4]马岚.市场化债转股: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理论探索,2017(02):32-38.[5]郑向阳,贾稚云,梁春艳,王汉.债转股实施的可行性探析[J].华北金融,2017(03):29-35.作者:李梦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