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15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5我与地坛(节选)话题链接——生与死一、字之源【字源演变】“生”,会意字,字形像地面上长出了一株嫩苗。本义是“生长”“长出”,《礼记》:“土瓜生,苦菜秀。”其他的意思如“生育”“生命”“生活”等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土瓜结子,苦菜开始发芽生长,这是初夏的蓬勃景象。【成语链接】九死一生: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唐·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生离死别: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汉《为焦仲卿妻作》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生离死别,人间极苦。生死存亡: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二、句之美1.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南霁云南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后人曾有诗赞南霁云: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品读南霁云“借兵时抽刀断指,以明心志”和“被俘后慷慨就义”,刻画了一个舍身为国、忠心不二而又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突出了南霁云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敢豪爽的性格特点。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品读这句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品读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这是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三、诗之韵过零丁洋-2-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作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古绝唱,照耀古今。赏读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最后二句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四、文之理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一生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先生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屡经挫折、备尝艰辛,但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他从不因失败而灰心,也从不因困难而退缩,坚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坚信只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直到卧病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以毕生奋斗践行了他的誓言,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执着追求。——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后继者留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先生不朽。典出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1921年12月10日):“诸君既为军人,不宜畏死,畏死则勿为军人。须知军人之为国家效死,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明生死,则能鼓其勇气,以从事于革命事业,为革命军人,革命成功,可立而待,将来之幸福,且无穷极。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诸君幸共勉之!”解读1921年,为讨伐北洋军阀,孙中山在桂林建立了北伐大本营。12月10日这天,孙中山出席滇赣粤军召开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孙中山在演说中希望全体官兵要有为北伐牺牲的勇气和决心,不要畏惧死亡。孙中山认为若是为国家而死,以一人之性命换取国家强盛、-3-人民幸福,可谓是死得其所。古人常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一个人而言,生命固然宝贵,但是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比生命更为珍贵,应当凌驾于生命之上。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简单通俗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一、识作者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①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伴读]①对强者而言,磨难也能成为礼物。二、知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②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伴读]②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三、拓知识1.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4-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③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伴读]③很多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2.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④[伴读]④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也一定要读读史铁生!四、理基础1.记字音①荒芜.(wú)②剥蚀.(shí)③琉.璃(liú)④淡褪.(tuì)⑤坍圮..(tānpǐ)⑥玉砌.雕栏(qì)⑦亘.古不变(ɡèn)⑧撅(juē)⑨捋.麻绳(lǚ)⑩蝉蜕.(tuì)○11窸窣..(xīsū)○12颓.墙(tuí)○13嘈.杂(cáo)○14灼.烈(zhuó)○15倔强..(juéjiàng)○16熨.帖(yù)○17隽.永(juàn)○18教诲.(huì)○19譬.如(pì)○20祈.祷(qí)2.识字形①祷(dǎo)祷告畴(chóu)平畴②辙(zhé)车辙澈(chè)清澈③猝(cù)猝然淬(cuì)淬火④恪(kè)恪守络(luò)联络3.辨词义(1)坚忍·坚韧[辨词]“坚忍”,强调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多用来指人(意志)。“坚韧”,坚固有韧性,既可形容人,也可指物。[选词]①黄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湿润,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②2019年春节前夕,新春走基层报道组走进潜水班,穿上重型潜水装具,走入冰冷河水中,体验和感受陆军潜水兵的坚忍和担当。(2)祈求·乞求-5-[辨词]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乞求:请求给予。多指要求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选词]①腊八是古人拜祭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重要日子,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②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再度向美国和欧盟强硬喊话,表示不会为了乞求援助而放弃他的扫毒政策。4.积成语[语境呈现]①家国情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多少文人墨客把它久久吟咏歌颂。②先民以精卫填海的意志开疆拓土,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后代子孙所景仰。③在我国有许多寺庙历经沧桑....,风雨剥蚀,已变得斑驳陆离。④他因为嗜赌酗酒,弄得声名狼藉....。⑤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⑥这篇游记写得很生动,我读了以后身临其境....一般。[释义]①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②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③历尽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④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⑤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⑥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结构图示主旨归纳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6-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地坛,永远的精神家园——分析“地坛”的意义任务导引地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地伏在那个角落里,默数这个城市的花开花谢,倾听着过客的悲欢离合;被遗忘,或者偶尔又被想起。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地坛,成为他永远的精神家园。任务设计1.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2.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要抓住二者的相同点,再从对作者的启发上思考作答。答案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3.地坛中卑微的草木昆虫及园子的状态如何?它们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这是由物及人、触景生情的一种写法。答案(1)草木昆虫的状态: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启示: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下去。(2)园子的状态:荒芜但并不衰败。启示:人残废但心不能颓废,人活着就应活得灿烂。4.(拓展延伸)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答案(示例)(1)命若地坛,勘破天机成大道;笔耕天国,感怀地母著新篇。(2)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7-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流芳。任务探究二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赏析地坛里的母亲形象任务导引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