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话题链接——别离一、字之源【字源演变】“别”,会意字。本义是“分剖”。甲骨文的字形,一边是“刀”;一边是去肉的骨,即骨头。《说文解字》:“别,分解也。”段玉裁注:“分别、离别皆是也。”正说明离别就会有剔骨钻心之痛吧。【成语链接】士别三日: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原文讲述吕蒙原是一介武夫,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鲁肃称之“士别三日,非复吴下阿蒙”,指隔了很久,常与“刮目相看”连用,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比喻人学识尚浅。薰莸有别:语出《孔子家语·观思》,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薰莸(xūnyóu),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你知道哪个是香草吗?(薰。联想一下薰衣草的香味。)别具慧眼:意思是指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别出心裁:语出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二、句之美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品读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一种开阔意境。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品读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即使是送别,李白也是慨然高歌,哀而不伤,这才是“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的谪仙人啊。品读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2-三、诗之韵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用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写离情别绪而基调明快,这便是盛唐诗歌。赏读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作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四、文之理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一张10元钱争来扯去。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相识几天。”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相交。”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在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以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有一本只题有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象:血管。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邓康延《在爱的站台上送别》“血管”这个比喻新奇而贴切。正因为血管里流淌着的都是爱,哪怕是别离,也不会隔绝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典出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在人生的舞台上,随时上演着相逢和离别。遇见,是为了给彼此留下暖意;别离,只是为了走出不属于自己的季节,时光,可以沧桑了容颜,唯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识作者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5岁始在各地漫游①,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伴读]①李白的漫游生涯在诗中是从十五岁开始的,你看: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二、知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②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伴读]②学者闻一多盛情讴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是太阳与月亮的相碰。三、明文体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③。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诗句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为“杂言古诗”。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给人一种奔放排奡④的感觉。[伴读]③李白很喜欢写古风,也许唯其如此,才会“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④奡ào,矫健有力。四、拓知识1.谢公屐《南史·谢灵运》记载:谢灵运⑤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4-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伴读]⑤他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开创了山水诗派。2.三山五岳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各具特色: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于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东、西、中三岳地处黄河附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五、理基础1.记字音①天姥.山(mǔ)②瀛.洲(yíng)③天台.山(tāi)④剡.溪(shàn)⑤渌.水(lù)⑥脚著.(zhuó)⑦殷.岩泉(yǐn)⑧栗.深林(lì)⑨澹.澹(dàn)⑩訇.然(hōng)○11悸.(jì)○12恍.惊起(huǎng)○13觉.时(jiào)2.通假字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3.一词多义(1)信①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相信)③直前诟虏帅失信.(信用)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不虚伪)⑤惊鸿去后,杳无音信.(音讯)⑥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2)因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②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于是,就)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④陈陈相因.(顺着,沿袭)⑤因.果竟在何处(原因)⑥因.击沛公于坐(趁机)-5-(3)且①且.放白鹿青崖间(副词,暂且)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递进关系,而且,并且)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让步关系,尚且)④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并列关系,可译作“又”)⑤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将,将要)4.词类活用①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作动词,弹奏)②对此欲倒东南..倾(名词作状语,向东南)③云青青兮欲雨.(名词作动词,下雨)④栗.深林兮惊.层巅(使动用法,使……战栗,使……惊)⑤古来万事东.流水(名词作状语,向东)⑥訇然中.开(名词作状语,在中间)附文白对译⑥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6-⑦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⑧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云之君”“仙之人”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何等的惊心炫目,光耀夺人!⑨在梦幻中翱翔轻飘飘,在枕席之上躺卧沉甸甸。多么惨痛的对比!-7-⑩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登高一、识作者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11,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伴读]○11从“朱门”到“路边”,这中间千山万水,杜甫跨过了,便从“诗人”走向“诗圣”。二、知背景《登高》○12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伴读]○12杜甫将身世之悲绾合家国之痛,纳小我于大我。本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实至名归。三、明文体律诗的格律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①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13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②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③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④每首中间两-8-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伴读]○13杜甫取得最高成就的诗体类型,还当属其七律;杜甫的七律,代表了古典律诗的最高水平,冠绝古今,无可超越。杜甫“律圣”之名非虚也。四、理基础1.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晚年。今义:一百年的时间(2)艰难苦恨..繁双鬓古义:极恨。今义:苦和恨。2.一词多义(1)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盘旋)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转)③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④少小离家老大回.(还、返回)(2)苦①艰难苦.恨繁霜鬓(极)②必先苦.其心志(使……困苦)③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愁)④妇啼一何苦.(凄苦,痛苦)附文白对译○14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9-○15本来登高望远,却惹恨添悲,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琵琶行并序一、识作者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16他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伴读]○16唐宣宗吊白居易诗中有两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句可作为白居易作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