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人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姓名:薛丽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胡远华20071201个人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作者:薛丽莉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庄智.ZHUANGZhi客户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在明确了客户知识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之后,对客户知识的转移层次做出了定性的研究和分析.基于转移层次的研究,借助经济控制模型更进一步地分析了客户知识转移在企业效益的提高中的作用.2.学位论文胡泽平高等学校隐性知识管理:聚焦于教师的隐性知识转移——以江苏省三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为考察个案2007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知识管理领域的演进。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就变革创新而言,强化隐性知识的转移、转化和利用是知识管理领域一个勿容置疑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关注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鉴于高等学校是知识载体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源泉,而高校教师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新者,因此聚焦于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转移,对于强化高等学校知识管理以服务于三大目标任务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从论述知识管理和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着手,逐步廓清高等学校及其教师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之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教师在执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过程中其隐性知识转移转化的具体流程,同时,亦对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转化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作出了分析,从而建立起一个实证研究赖以进行的理论框架。实证部分通过江苏省三所高校个案调查数据考察高等学校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转化的实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个人、团队和组织角度探讨了如何对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转移和共享。3.期刊论文刘宁.柴雅凌.LiuNing.ChaiYaling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中知识转移的比较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6,(1)文章阐述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在其产生背景、内涵与外延、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同时阐述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方法,指明了二者结合的最好途径就是构建知识转移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学位论文马艳丽管理咨询顾问间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实证研究2007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和土地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隐性知识由于难以记录、难以被局外人模仿和复制等原因,已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日益凸显.管理咨询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实施隐性知识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隐性知识管理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创造、挖掘、积累、转移和应用的过程,其中隐性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环节,决定着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我国咨询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大多为咨询顾问所掌握,咨询顾问的知识难以转化为企业共有资产,造成对部分咨询顾问的依赖,成为企业成长的瓶颈.因此,促进咨询顾问间隐性知识转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首先综述大量文献,归纳了隐性知识的内涵、特性、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咨询企业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影响咨询顾问间隐性知识转移的三个要素:转移内容、转移主体和转移环境,共包含十一个影响因素;建立咨询顾问间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设计问卷和数据收集,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检验相关假设,得出影响因素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得出转移主体的转移意愿、转移能力、接受意愿、接受能力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转移内容的嵌入性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没有明显负相关关系;转移环境的学习文化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没有明显负相关关系等.此外,本文根据研究结论,结合我国管理咨询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咨询顾问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合理建议,对我国管理咨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具有较好指导意义.5.期刊论文王能民.杨彤.汪应洛.WANGNengmin.YANGTong.WANGYingluo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策略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3)加强项目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缩短项目进度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度.有效的知识转移是消除项目健忘症的重要方式.分析了项目间知识转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探讨了项目间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及项目间知识转移的特征.并对如何提高项目间知识转移的效率问题进行了分析.6.期刊论文周吉娜谈通过网络提高信息中心知识管理中知识转移效果的方法-管理观察2009,(36)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其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信息中心作为一个计算机技术服务型单位,身处一个技术知识迅速更新升级的行业,肩负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其知识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分公司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化发展速度.有效的知识转移不仅能够提高组织内部知识的更新和利用效率,更能大大促进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进一步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知识转移的效果也是信息中心知识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方面.信息中心拥有便利的网络条件,因此通过多种网络形式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存在可行性.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首先引出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的内涵,综合各种相关文献划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知识转移过程图描述知识转移的过程.接着通过分析信息中心知识转移现状总结目前信息中心知识转移中存在的3方面问题,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知识管理工作中借助网络载体提高知识转移效果的策略.意在寻求通过网络提高信息中心知识管理水平的方法.7.期刊论文张莉.齐中英.田也壮.ZHANGLi.QIZhong-ying.TIANYe-zhuang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过程研究-情报科学2005,23(11)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各环节中的一部分,对实现组织中知识的共享、应用和创新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概括了知识转移的层次和渠道,研究了知识转移的过程,从而强调组织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吸收,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造.8.学位论文王铜安个体、群体、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05知识是企业竞争中最核心的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企业如何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转移.本研究主要探讨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转移能力(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的关系,基于管理学、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析企业知识转移的根本过程出发,以个体、群体、组织为研究核心,从现有知识转移模型中推导出知识转移三元模型,通过10家企业的实证性研究,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统计方法,分析得出知识在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量化了各因素对知识转移能力的影响作用;通过运用聚类方法对10家企业的知识管理成熟度的划分,归纳出企业知识管理成熟度的评测指标.这些实证研究结果说明,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和成熟度量表进行知识管理现状评测和分析,对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给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9.期刊论文李克荣.LiKerong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理论探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12)阐述图书馆知识的类型和知识转移的内涵,剖析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的内涵、过程与方式,探讨实施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策略,以达到图书馆知识转移之效率和提升图书馆服务用户的服务策略.10.学位论文朱亚丽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国内通信电源产业为例2009自Granovetter(1973)探索性地应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信息传递现象,并提出弱联结优势理论以来,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知识转移问题已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趋势。相对于传统的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不再将进行知识转移的两个主体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开始关注知识转移主体以外的第三方联系可能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的影响,因此,能更真实地反映个人或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现实状况。本研究将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和传统的个体主义研究方法进行融合,通过探讨知识转移双方企业的网络特性与传统视角下的个体属性、知识特性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揭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知识转移双方网络特性对知识转移效果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在当今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网络组织日益普遍的现实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对于企业间知识转移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与国内通信电源产业内32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对199家相关企业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15.0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等,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知识转移双方企业之间的联结强度、网络密度,以及知识转移双方企业各自不同的网络范围和网络中心度均能对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知识转移双方企业的网络特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经由知识转移双方意愿以及能力的中介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具体来说,知识源的发送意愿在其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影响知识转移效果时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知识源发送能力在其联结强度、网络范围、网络中心度影响知识转移效果时,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知识接受企业接受意愿在其联结强度、网络密度影响知识转移效果时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知识接受企业的吸收能力在其联结强度、网络范围、网络中心度影响知识转移效果时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知识源企业网络范围和网络中心度在知识缄默程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知识转移双方企业之间的联结强度、网络密度,以及知识接受企业的网络范围和网络中心度并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4.知识接受企业年销售收入显著正向影响知识源的发送意愿以及知识转移效果,但是当接受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以后,知识源的发送意愿和知识转移效果不再有显著变化;知识接受企业员工人数对其吸收能力以及知识转移效果也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阶段性跳跃式的,即接受企业员工规模只有在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对其吸收能力以及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员工规模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若继续增长,其对吸收能力以及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会再次消失。本研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1.尝试性地将传统的知识转移研究中“知识源——知识接受方”的研究框架,与社会网络分析中“关系——结构”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影响知识转移的网络特性进行探讨。以往的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知识转移研究,基本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仅从知识源或知识接受方一个角度出发,研究其网络特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研究的理论框架本身并不完整;二是研究对知识源和知识接受方均有涉及,但是对知识源和知识接受方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区分,因此,只能对联结强度等少数与社会网络关系要素相关的网络特性进行分析,对与社会网络结构要素相关的网络特性则无法展开讨论,因为知识转移双方关于结构要素的网络特性并不相同。本文在探讨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网络特性时,同时从知识源和知识接受企业两个主体出发,分别探讨他们各自所具有的网络特性关系维度以及结构维度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较之以往的研究,本文的理论框架更为完整,所探讨的网络特性维度也更为全面。在本文所研究的网络特性的相关维度中,知识源网络中心度以及知识接受方网络密度都是以往的研究所很少关注的。2.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揭示了知识转移双方网络特性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内在机理。以往的大多数研究在解释网络特性何以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影响时,都仅在理论上探讨了网络特性如何通过促进知识转移双方个体属性(意愿以及能力),进而对知识转移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在实证分析时探讨的往往是网络特性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直接关系。本文依据“知识转移双方网络特性——个体属性——知识转移效果”的研究思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揭示网络特性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实证分析结论部分证实了以往学者的理论分析,也得到了一些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