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三节 对比研读习方法你言我语看联系教案 部编版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三节对比研读习方法,你言我语看联系一、导读内容第9~11章(“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二、导读过程1.一个任务找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的概念内涵。参考示例:这一节的总结概念内涵,区别于第二节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的二维对比。这一任务促使学生多维对比,尝试画出三维对比的思维导图,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社会。2.两个活动活动一: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讨论后,明确:这三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特点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联系前八章所读内容很容易发现:第1~3章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4~8章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第9~11章是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一、二节重在提升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第三节的这一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活动二:“法律”“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下:“法律”是法治秩序的产物,“规则”是礼治秩序的产物。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其目的在于:-2-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同时,对比归纳分析也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巩固。三、作业布置布置第四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1.阅读内容:阅读12~14章。2.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一:联系全书,填写对比概念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概念。任务二: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学习委员创建微信群,共享所有文章。活动一: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总结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并准备好分享的文字、图片资料。活动二:各学习小组查找《语文常谈》《人间词话》《时间简史》等相关资料,做好阅读推荐准备。【课堂跟踪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3-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高,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解析:选A。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强调“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C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D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C.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解析:选B。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B项,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4-解析:选C。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中国人都来自乡村”错误,原文是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