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0课游褒禅山记开卷有益文如其人游洞半途而废,他从探察奇绝胜景的角度议论,指出志、力、物齐备才可能成功,而其中志最为重要。对于探察者,要做的就是尽志不悔,这一精神实质与他后来百折不挠推行新法的实践是一致的。另一件事,就是对人们在“华山”这个名称的读法上以讹传讹的感慨,并进而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观点。善于从小事中看出问题反映了这位伟大改革家的缜密细致的思维,那探究不息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在求知中踏下坚实的每一步!山水可以怡情也!王安石,在游览失败之后以洞察入微的目光在两件小事之上发现了人生的大道理,引申发展,演变为抒发志向,感慨人生的含意深沉作品。笔法高明,可以借鉴!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也称“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诗文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对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反对西昆派对声律对偶的片面追求,主张“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提出“以适用为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点。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他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进化论的观点,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提倡不断革新的精神。他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推行变法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兼并,抵抗外侮,富国强兵,使当时的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尽管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在取得一些效果后被守旧派罢去,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2.写作背景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他和几位同伴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2有反映。王安石人如其名。“安石”,安然挺立一巨石,是坚硬如磐石般不肯改变的巨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他一生刚强自信,知识渊博,口才极佳,为了变法革新,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引经据典,辩驳得满朝文武无话可说;对待反对变法者,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反击,连朋友和恩人也毫不放过;他做的一切,不过是“国富民强”四个字。3.相关知识游记散文游记是记述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游记取材的范围极广,无所不包,它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瑰,可以记录风土习俗的异诡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一国的重大事件。游记有带抒情色彩的,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便形诸笔墨,往往情与景相生相发。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借美景抒豪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借凄景寄寓失意之感。游记有带科学色彩的。这种游记的写作总是作者亲临实勘的结果,因而包含了地理气候、风俗、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记录,往往翔实精确而科学。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游记大多以记叙和描绘为主,但有的侧重于议论,通过记游而说明事理。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记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山()舍.于其址()庐冢.()有碑仆.道()有穴窈.然()咎.其欲出者()瑰.怪()无物以相.之()安上纯父.()盖音谬.也()夷.以近()罕.至()答案:bāoshèzhǒngpūyǎojiùguīxiàngfǔmiùyíhǎn2.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数目,十一。(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3(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连词。答案:(1)对这件事(2)十分之一(3)泛指求学的人(4)不平凡,非同寻常(5)到了3.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1)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2)道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得道.者多助()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⑤道.芷阳间行()(3)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④不名.一钱()⑤狄公有盛名.()(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文.过饰非()(5)得①此余之所得.也()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吾得.兄事之()⑤得.复见将军于此()答案:(1)①观察、看②景象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④观赏,看(2)①道路②说、讲③王道,人道④方法⑤取道(3)①命名,定名②说出,解释③出名,有名声④以私人名义占有⑤名声(4)①文字②纹理③文章④掩饰(5)①心得体会②心得③能够④必须⑤能够4.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1)乃4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2)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其.孰能讥之乎()③独其.为文犹可识()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⑧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答案:(1)①是,在②却,竟(然),反而③才,这才④你的⑤于是,就⑥只,仅(2)①指示代词,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②难道,表反诘③代词,它,代仆碑④代词,它的⑤代词,那,代指后洞⑥代词,代指自己⑦他们,代指古人⑧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5.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1)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2)火尚足以明.也()(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4)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有泉侧.出()(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则其至.又加少矣()(8)谬.其传.而莫能名.者()(9)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答案:(1)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2)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3)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5)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6)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7)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9)见: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10)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6.翻译下面句子。(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答案:(1)(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那次游洞的乐趣。(2)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文献资料)的原因啊。(3)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的文献未能存留下来,后世弄错了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说得清的事,哪能说得完呢?7.填空。(1)既其出,则或,而余亦悔也。(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有志矣,不随以止也,,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下面都是王安石的名句,你能填写完整吗?①,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②千门万户曈曈日,。(《元日》)③,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4)王安石,(1021~1086),北宋、,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卒谥“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5)记是一种文体,写法自由,可以,,也可以,(写法)。《游褒禅山记》不同于《岳阳楼记》,它是作者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答案:(1)咎其欲出者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2)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①春风又绿江南岸②总把新桃换旧符③不畏浮云遮望眼(4)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5)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游记课堂探究一、合作探究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什么?答:答案: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呢?“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答:6答案: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3.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答:答案: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4.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志”“物”“力”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答:答案: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