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荆轲刺秦王开卷有益侠风千古“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左思赞“虽无壮士节”,“重之若千钧”,贾岛扬“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你,千古一侠;你,惊天动地;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如冬日里一缕和煦的阳光,像黑夜中一簇耀眼的火光,给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一些温暖、一些期盼。荆轲,你不愧是一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基础导学1.走近作者目录学之祖,文化巨擘——刘向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是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同时,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另外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我们今天能够读到先秦之书,得益于刘向父子等人对档案文献的编纂整理,以及历代学者不断辗转翻刻,才使珍贵的上古史的资料流传至今而不致没。2.背景资料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手段。3.相关知识(1)战国四大刺客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2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是为“国家大事”。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相国侠累。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别离;一笑,彰显英雄本色。他有勇有谋,重诺守信;他睿智沉着,用大智应大局;他忠义刚直,视死如归。大智大勇,大忠大爱,千古英雄荆轲。(2)《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3)“五音”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在《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自主预习一、识记字音长侍.足下()樊於期..()()骨髓.()燕.国()3切齿拊.心()匕.首()忤.视()厚遗.蒙嘉()鄙.人()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被八创倚..柱()()箕.踞以骂()目眩.()答案:shìwūjīsuǐyānfǔbǐwǔwèibǐjūdǐchuāngyǐjīxuàn二、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今日往而不反者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6.图穷而匕首见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8.秦王还柱而走9.卒起不意答案:1.“说”通“悦”,读yuè,高兴2.“以”通“已”,已经3.“陵”通“凌”,凌辱4.“反”通“返”,返回5.“振”通“震”,震慑6.“见”通“现”,显露7.“奉”通“捧”,捧着8.“还”通“环”,环绕9.“卒”通“猝”,仓猝三、一词多义1.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④弃甲曳兵.而走答案:①武器②士兵,武士③军队④兵器,军械2.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答案:①穷尽②困厄,走投无路③寻求到尽头④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3.顾①顾.笑武阳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计不知所出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答案:①回头看②反而,难道③拜访④只是,不过⑤顾惜,顾念4.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③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④计日以还.4答案:①回来②通“环”,绕③通“旋”,掉转身④归还5.深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夜深.忽梦少年事④桃花潭水深.千尺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答案:①刻毒②深刻③(时间)久④深度⑤副词,很,十分6.亲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答案:①动词,亲近,接近②形容词,亲生的③副词,亲自7.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丹不忍以.己之私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④使工以.药淬之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答案:①因为②为了③用来④用⑤连词,而四、古今词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物质上不富有2.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今义:可能,能够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今义:袒护4.终已不顾..古义:;今义:不考虑,不照顾5.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中医医生答案:1.不得志,走投无路2.可以用(它)来3.袒露一只臂膀4.不回头5.宫廷的侍卫五、词类活用1.今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3.发尽上.指冠4.函.封之5.秦兵旦暮..渡易水6.使使以闻.大王答案:1.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2.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3.名词作状语,向上4.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名词作状语,早晚6.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六、文言句式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答案:1.被动句,“见”表被动2.被动句,“为”表被动3.省略句,“购之”后省略“于”4.定语后置句式5.判断句式七、文学常识《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属于体例史书,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答案:国别刘向课堂探究思考1: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站在今天的高度,你是怎么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的?答:明确: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思考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答: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思考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答:明确:(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思考4: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什么特点?答:6明确:惊心动魄的故事,波澜起伏的情节。文章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秦军势如破竹,燕国危如累卵,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语意婉转含蓄,太子与荆轲矛盾初露端倪,而荆轲则说“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提出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督亢的地图。太子丹“不忍”献樊将军首,两人意见分歧,情节初起波澜。荆轲“私见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义,樊甘心自刎献头,侠士风度与刚烈精神分别展示在读者眼前。易水诀别更是悲壮慷慨,由于太子“迟之”“疑之”,荆轲义无反顾,变徵一曲,表达了他捐躯赴难的决心。情节发展又起波澜,廷刺秦王是全文高潮,写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真是惊心动魄,波澜叠起。先写“厚遗蒙嘉”,使秦王大喜,再写献图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替他掩饰。当紧张气氛达于令人屏息时,“图穷而匕首见”,双方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荆轲大闹秦廷,上下“尽失其度”,甚至荆轲“被八创”,慷慨就义,秦王还“目眩良久”。这一部分写出千钧一发的紧张场面,一波三折,在尖锐的冲突中,突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写作特色]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善于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出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写法归纳]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性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