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9课赤壁赋开卷有益衣冠伟人——感悟苏东坡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黯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地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都是他的后辈学生,还能有几个人敢忝列其中?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能理所应当,心甘情愿。儒家修炼他的“苏学”,道家渲染他的“炼丹术”,佛家颂扬他和佛印的友谊,你喜欢诗歌可以吟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喜欢词曲就低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放派说他开“一代词风”,婉约派说他是“一代词宗”,画家欣赏他的《潇湘竹石图卷》,书法家临摹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而他官居高位让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屡遭谪贬征示人生坎坷,人生坎坷却依然乐观豁达又能给多少人希望和力量……2.写作背景东坡突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2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3.相关知识(1)文体知识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已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2)文化常识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朔,阴历每月初一;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的胸怀。3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举酒属.客()溯.流光()遨.游()万顷.()壬戌.()冯.虚御风()倚歌而和.之()桂棹.()嫠.妇()山川相缪.()愀.然()旌.旗蔽空()渔樵.()扁.舟()匏.樽()无尽藏.()洗盏更酌.()江渚.()枕藉.()酾.酒临江()答案:zhǔsùáoqǐngxūpínghèzhàolíliáoqiǎojīngqiáopiānpáozàngzhuózhǔjièshī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答案:冯,通“凭”,乘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歌窈窕..之章古义:;今义:(女子)文静美好。(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指貌美的女子。(3)白露..横江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4)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答案:(1)《诗经》里的一章(2)古人常用来当作贤主良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3)白茫茫的雾气(4)旷远的样子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1)如①纵一苇之所如.()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⑤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2)遗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托遗.响于悲风()4③蒙故业,因遗.策()④留待作遗.施()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3)望①望.美人兮天一方()②日夜望.将军至()③先达德隆望.尊()④七月既望.()(4)属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④举酒属.客()⑤属.予作文以记之()⑥神情与苏、黄不属.()(5)困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③牛困.人饥日已高()④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答案:(1)①往,到②好像,如同③如果④好像,如同⑤及,比得上(2)①脱离②余③形容词,遗留下来的④(wèi)赠送⑤名词,遗失之物⑥遗失,丢失(3)①向远处看②盼望,希望③名望④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4)①侪辈,指同一类人②等,类③掌管,管辖④劝酒⑤动词,通“嘱”,zhǔ,请托,嘱托⑥动词,shǔ,同类(5)①动词,围困②贫乏、贫困的东西③困倦,疲乏④困窘,困难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1)与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④失其所与.,不知()⑤则与.一生彘肩()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⑦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2)而①羽化而.登仙()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③剑阁峥嵘而.崔嵬()④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⑤扣舷而.歌之()5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答案:(1)①连词。和,跟,同②介词。和,跟,同③给,替④结交,亲附⑤给予,授予⑥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⑦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与其……哪如……”(2)①表承接关系②表转折关系③表并列关系④表承接关系⑤表修饰关系⑥表目的关系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顺流而东.也()(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侣.鱼虾而友.麋鹿()(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哀.吾生之须臾()(7)下.江陵()答案:(1)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2)东:向东流去;名词作动词。(3)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4)侣、友:以……为侣,以……为友;意动用法。(5)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6)哀:为动用法,为……哀叹。(7)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7.翻译句子(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文:(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译文:答案:(1)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2)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3)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如果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8.填空。(1)描写作者与客在江上泛舟时的感受的句子是:,;,。(2)间接描写客吹洞箫声音的句子是:,。(3)客描述当年曹操业绩的四个句子是:,,,。(4)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词坛派的开山鼻祖,为之一。(5)以下都是苏轼的诗句,你能填写上来吗?①不识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②欲把西湖比西子,。《饮湖上初晴后雨》③,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⑤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答案:(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6(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4)东坡豪放唐宋散文八大家(或唐宋八大家)(5)①只缘身在此山中②淡妆浓抹总相宜③荷尽已无擎雨盖④春江水暖鸭先知⑤千里共婵娟课堂探究一、合作探究1.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答: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2.结合第三、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答:答案: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3.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答:答案: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②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方面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另一方面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4.文中“客之三悲”的内容是什么?其间的议论层次是如何转换的?答:答案: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和“共适”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议论文字于理中见景见情,尤其高妙。75.《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我的观点:答案:观点一:是消极的。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观点二:是积极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