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 10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游褒禅山记课题:《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叙议结合,同事说理的写作手法2.能力目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第三段。3.德育目标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忐”和”深思慎取”的思想。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一、导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是啊,奇险秀丽的景观往往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禅山记》,阐释的也是这个道理。二、设疑自探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的作品。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变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一致,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疏通文句后预设:l、本文记了何事?作者行文的主旨是怎样的?2、文章是如何做到叙议结合的?(注意找出具体的照应段和过渡或照应的句子)3、作者在阐释第一个心得时,在分折到达险远的“非常之观”处,需要具备哪些补充修改2条件?最终强调什么观点?三、解疑合探1、首段:作者由道旁仆碑证明“花山”,今言“华山”——盖音谬也。第四段:“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l照应语句:“余于仆砷”一句照应第一段。2、第二段记游华阳洞而未尽兴。第三段议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结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照应句:于是余有叹焉。因此,王安石的这篇佳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突出优点是:(1)叙议紧密结合。(2)重点突出,观点明晰。3、三个条件:a、有主观愿望——有志;b、有主观条件——有力;c、有客观条件——有(辅助)之物达到尽志尽力即“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强调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尽心尽力,才能无怨无悔。四、质疑再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大家还有哪些疑问?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记叙为议论张本的写法。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大游之乐”生发山“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巳,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参考答案如下: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道理。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裔”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3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五、拓展运用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补充材料:读《褒禅山游记》(胡念贻)写游记除了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功夫。王安石做到了,所以他的作品千百年来被读者喜爱。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本文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①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②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山: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③写”后洞”,这是褒禅山的奇险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4“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山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课后反思: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