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秦论(2)课题:《过秦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l.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点。2、学习本文论证技巧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2.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3.德育目标感受并学习作者“仁政行天下”的情怀。重点:学习本文论证技巧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体会本文独特的论证艺术。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一、激趣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皇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的“千里金城”,让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二、设疑自探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归纳整理了文言知识点,现在看~看你在本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写作技巧等方面还有那些疑问?预设问题:1、本文按照怎祥的顺序行文的?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开篇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作者有何用意?3、第三段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4、晟后两段写陈胜起义,作者却极言陈胜之微,并拿陈胜和六国之师做了对比,有何用意?5、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6、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论证技巧有哪些?‘7、本文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三、解疑合探补充修改2请大家默读文本,对以上问题独立探究,然后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l、(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以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3、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4、作者极言陈胜之微,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最起作用的因素,经过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旌攻守之势异也。5、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F之后的顷刻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6、(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裴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请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曰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2)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币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3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蚓”。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以上问题能自探解决的独立完成,如有不能独立完成的合作探究。四、质疑再探支章学到这里,还有什么新的疑问吗?预设问题: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山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五、运用拓展l、请就本文的基础知识、写作技巧、内容情感、思想观点等方面出一道习题。2、师展示预设题:贾谊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