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蔺相如与廉颇列传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常用重点实虚词2.能力目标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3.德育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重点: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难点: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一、导入新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也以其鲜明的形象为我们熟知。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梗概。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对故事情节及文章的布局、选材、写作手法等有没有什么疑问?二、设疑自探预设问题1、《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为什么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2、“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这一句能不能删?3、第三段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缪贤的故事起到什么作用?4、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5、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蔺相如的做法很冒险,万一不成功怎么办?6、本文在塑造人物上有什么突出的方法技巧?自探解决以上问题,并将自探结果批注在课文中。二)解疑合探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展示评价。l、《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为什么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明确: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2、“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这一句能不能删?明确:不可删的理由: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补充修改2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3、第三段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缪贤的故事起到什么作用?明确: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不是随便的。我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訾地露一面,去换农服。换完了衣服回来,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我们看课文会发现,情节预备好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结果的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胜利。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的形象。4、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明确: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5、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蔺相如的做法很冒险,万一不成功怎么办?明确: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危险:l、与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壁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3、还有一个危险—“从者”。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他在“怀壁,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1)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蔺相如的行动的确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能实现“完璧归赵”,是基于蔺相如对多个人、多种因素的准确判断、深思熟虑,这个事件成功的几率要大于失败的几率。6、本文在塑造人物上有什么突出的方法技巧?1)用参差交错的双线叙事之法记叙复杂的故事。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凼廉颇与蔺相如,而后又单写蔺相如,将廉颇的悬念留给了读者。写蔺相如,则先借缪贤之口,道出其平时为人的性格,推崇其临机处事的智谋,为下文张本。接着才开始写“完璧归赵”的故事。“渑池会”仍以蔺相如为主,虽只附带提及廉颇,但已露端倪,一人陪赵王会盟秦王,一人盛设兵善后,二人各司其职,合力为国。“廉蔺交欢”中,廉颇才正式登场,这个故事里,作者写法是两人并重。先写蔺相如度量宽宏、先公后私的襟怀,次写廉颓识大局、勇于改过的勇气。如此参差交错,即节省了笔墨,又表现了廉蔺二人之于赵国的重要。32)用反衬之法,以客体衬托主体,从而突现主体形象。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选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还写了其他一些人。秦王就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山蔺相如的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胜廉颇一筹。这样的反衬,简相如智勇烈全,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3)用巧妙的言辞从容地应对,展现了人物擅长外交辞令的特点。本文中蔺相如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外交语言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的鲜明特色。表现了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的血性;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他必须机智取璧,随口说“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则雄辩折人,“大王欲得壁,请偿城”的策士风度。献璧之后,“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千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三、质疑再探学完本课后,还有没有新的疑问?预设: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表现的机智勇敢,可他也表现的不守信用,为什么还获得人们一直的好评?如学生提到类似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四、运用拓展请就本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出一道习题。学生展示习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后反思:4